帛书系辞下传 第五章

类别:经部 作者:不详 书名:汉帛书周易

    《易》曰:“童童①往来,朋从玺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

    归而殊途②,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白话】《周易·钦·九四》爻辞说:“童童往来,朋从玺思。”孔子

    解释说:天下人们如何思想如何考虑,天下人们向往共同的目标而选择了不

    同的道路,目标一致而思维方式不同。天下的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考虑呢?

    【注释】①童童:心怀思虑,假借为“憧憧”。②同归而殊途:目标一

    致,道路不同。

    【讲解】这一节通过诠释《钦·九四》爻辞,抓住一个“思”字,增加

    一个“虑”字,阐发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思维对象的同一性。在《马王堆汉

    墓帛书·要》中,孔子提出了“同归而殊途”的反命题“同途而殊归”。《要》

    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

    其用,而乐其辞。后世之世,疑丘者或以《易》乎?’

    [子贡问]:‘夫子亦信其辞乎?’[子曰]:‘我观其义耳。吾与史

    巫同途而殊归。’”孔子认为他爱好《周易》和史巫爱好《周易》的目的是

    完全不同的,他只是观赏《周易》的理义而已。开了义理派易学的先河。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

    来,寒暑相谁①而岁成焉。往者诎②也,来者伸③也,诎伸相钦④而利生焉。

    尺蠖之诎,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请义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

    身,以■⑤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白话】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月亮落山了,太阳出来了,太阳与

    月亮交替出现便产生了光明。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来临了,炎热

    的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寒冷与炎热交替出现就形成了一年春夏

    秋冬四季的时序。往,就是暂时离开隐退;来,就是暂时出现显露,隐退与

    显现相互感应就产生了天下的利益。尺蠖虫将自己的身躯收缩弯曲,是为了

    更好地爬行。龙与蛇的冬眠,是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的性命。精通义理达到

    神化的奇境,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干以便于作用于社会。利用所学到的知识

    来充实自己,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离开安身崇德去谈论什么别

    的东西,那是无法知道的。至于超越神奇、懂得教化,则是最完美的品德了。

    【注释】①谁:读为“推”。②诎:弯曲。③伸:伸直。通行本作“信”。

    ④钦:假借为“感”。⑤■:读为“崇”。

    【讲解】这一节回答了上一节“天下何思何虑”这一问题,解决了思虑

    什么和思虑的结果、思虑的界限、思虑的最佳境界。思虑什么?思虑(认识)

    日月、寒暑、往来、诎伸、尺蠖、龙蛇、精义、利用等等自然、社会、思维

    的现象。通过认识这些现象,懂得了:日月相推而生光明,寒暑相推而成岁

    时,诎伸相钦而生利益,尺蠖以诎而求伸,龙蛇以蛰而存身,精义入神以致

    用,利用安身以崇德等道理。思虑认识所及,如此而已,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也。穷神知化,是思虑的极佳境界。这又提出了一个如何思的问题。思虑什

    么、如何思虑、思虑对象、思虑界限、思虑结果等问题都是由读《钦·九四》

    爻辞“童童往来,朋从玺思”所感发。这又涉及到一个学习、研究、运用《周

    易》的方法论原则问题——《易》注我也,非我注《易》。

    《易》曰:“困于石,据于疾利①,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

    非其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其所勮②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

    至,妻可得见邪?

    【白话】《周易·困·六三》爻辞说:“困于石,据于疾利,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凶。”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不应该遇上的困难却

    偏偏碰上了,他的名誉必然受到羞辱。不应该依靠的东西却偏偏依靠了,势

    必遭到危险。既很羞辱又很危险,死的时刻就要降临了,那他怎么还能够见

    到自己的妻子呢?

    【注释】①疾利:读为“蒺莉”,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②勮(jù):

    同“剧”,假借为“据”。

    【讲解】这一节通过对《困·六三》爻辞的认同,阐发了作者对安危荣

    辱的看法,是作者对《困·六三》爻辞思虑的结晶。

    《易》曰:“公用射隼①于高墉②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③

    者禽也。弓矢者器也。■之者人也。君子臧④器于身,侍⑤者而童⑥,何不

    利之又⑦。动而不矰⑧,是以出而又获也。言举成器⑨而动者也。

    【白话】《周易·解·尚六》爻辞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

    无不利。”这条爻辞是什么意思呢?孔子阐述道:老鹰是飞鸟,弓与箭是利

    器,射鹰的是人。品德高尚的人把利器藏在自己的身上,等待时机到来才行

    动,哪有不获利益的呢?行动而不把自己的手脚拴住,因此出门行动必然有

    所收获。也就是说,一定要掌握先进的生产工具然后才行动。

    【注释】①隼(sǔn):猛禽类鸟。形状似鹰,翅窄而尖,飞得很快,性

    凶猛,常捕食小鸟兽。②高墉,高墙。墉(yōng):城墙,高墙。③■(sǔ

    n):“隼”的异体字。④臧:美善。此处假借为“收藏”的“藏”。⑤侍:

    伺候,陪伴。此处假借为“等待”的“待”。⑥童:读为“动”。⑦又:假

    借为“有”。⑧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以便于弋射飞鸟的短箭。《周

    礼·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诸弋射。”⑨成器:完美的工具。

    【讲解】这一节通过对《解·尚六》爻辞的解释,说明了生产工具、生

    产资料和生产经验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器与人的关系。要求君子藏器

    于身,待时而动,举成器而后动。要掌握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才去行动。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畏不■①。小■而大

    戒,小人之福也。《易》曰“构校灭止,无咎”也者,此之胃也。

    【白话】孔子说:没有道德的小人不会认为自己不仁慈是耻唇,不害怕

    自己不道义,没有看到对自己有利益便不去努力,不受到威胁是不知道畏惧

    的,小惩罚而能起到大的戒惧,这就是小人的幸福。《周易·筮盍·初九》

    爻辞“构校灭止,无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①■:通行本作“惩”。

    【讲解】这一节根据小人的道德心理特征,提出了惩前毖后的教育方针。

    并要求教育与法治相结合。

    善不责①不足以成名,恶不责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也,而弗

    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责而不可盖也,罪大而不可解也。《易》

    曰:“何校灭耳,凶。”

    【白话】不经常去做好事求善行,哪能成为名声好、品德好、行为高尚

    的人呢?不经常干坏事求恶行,哪来的杀身之祸呢?小人认为,小小的善行

    并没有什么好处,因而不去做好事;小小的恶行并没有什么坏处,因而常常

    去干坏事,所以导致恶劣的品行多得无法掩盖了,罪也大到了无法消解的地

    步。所以,《周易·筮盍·尚九》爻辞说:“何校灭耳,凶。”

    【注释】①责:求也,要求。《说文解字》:“责,求也。”

    【讲解】这一节说明了人们犯罪的主观原因——忽视了自身的严格要

    求,告诫人们防微杜渐,修身远祸,积善成德。

    君子见几而作,不位冬日①。《易》曰:“介于石,不冬日,贞吉。”

    介于石,安用冬日,断可识矣。君子知物②知章,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白话】君子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就能迅速作出反应果断行动,而不是

    放弃机遇,坐等下去。《周易·馀·六二》爻辞说“介于石,不冬日,贞吉”,

    是说即使象坚硬的石头那样耿介守志不移,也不应该终日不改变自己的意

    见,只有见几而作,才能吉善无咎。这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事情。君子既

    要懂得爻画的差别,又要懂得爻变的统一性;既要懂得阴柔的可爱,又要懂

    得阳刚的可敬。这就是广大民众所期望的君主。

    【注释】①不位冬日:不等到天黑。位:立,等待。通行本“位”作“俟”。

    冬:通“终”。②物:不同的爻画,即阴爻、阳爻。爻有等差故曰物。

    【讲解】这一节提出了君子的行动原则:见几而作,不位终日。要求人

    们抓往机遇,迅速行动不要错过了机遇。

    这一章通过对卦爻辞的诠释,引发了不少至理名言,为后人六经注我开

    辟了道路。


如果你对汉帛书周易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汉帛书周易》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