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要 帛书要

类别:经部 作者:不详 书名:汉帛书周易

    ……反疏……矣……至命者也。《易》……明而甚……行其义,长其虑,

    修其……易矣。若夫祝巫卜筮龟□□□□□□□□□□□□□□□□□□□

    □□□□□□□巫之师□□□□□囗无德,则不能知《易》,故君子奠之。

    □□□□□□囗囗囗子曰:吾好学而■①闻要,安得益吾年乎?吾□②焉而

    产道,□③焉益之,□而贵之,难……危者安其立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

    家可保也。

    【白话】……反疏……矣……至命者也。《周易》……明确得很……行

    施他的道义,增长他的思虑,修养他的……容易了,象那些祝巫、卜筮、龟……

    巫之师……没有好的品德,那么就不能了解《周易》,所以有道德的人尊奉

    《周易》……孔子说:我努力学习但是却才领悟到《周易》的要义,怎么能

    够增加我的寿命呢!我学习而创造了道,使用的过程中又丰富了这一道,继

    而更珍贵这一道,难……危险的社会要安定人们的地位;行将灭亡的社会要

    保存他应保存的东西;动乱的社会要有治理动乱的方案。所以君子平安时不

    忘记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记灭亡的时刻,治理的时候不忘记动乱。这样就

    可以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效果。

    【注释】①■:读为“才”。②补作“学”。③补作“行”。

    【讲解】这一章阐述《周易》的纲要。因为缺损太多,只能了解到一部

    分思想。这就是学习《周易》能够懂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的道理,这样就能够安身保国保家。与通行本《系辞下传》第四章有一些相

    类似。第四章云:“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

    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

    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易》曰:“其亡其亡,■于枹桑。”夫子曰:德薄而立奠①,□□鲜

    不及。《易》曰:“鼎折足,复公莡。”言不胜任也。夫子曰:颜氏之子其

    庶几乎?见几又不善,未尝弗知;知之,未尝复行之。《易》曰“不远复,

    无■诲,元吉。”天地昷②,万勿润,男女购请③而万物成。《易》曰:“三

    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至一也。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

    而后■,定位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存也。危以动,则人弗与也;无立

    ④而求,则人弗予也。莫之予,则伤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

    系之,立心勿恒,凶。”此之谓也。

    【白话】《周易》的《否》卦九五爻辞说:“其亡其亡,系于枹桑。”

    孔子说:品德低下,行为恶劣,而地位却很尊贵,这种人很少有不灭亡的。

    《周易》的《鼎》卦九四爻辞说:“鼎折足,复公莡。”讲的是能力不能信

    任其工作。孔子说:颜回这小伙子,他还差不多。他看到事物有不好的预兆,

    没有不懂得的;懂得了,没有再去重复犯难的。《周易》的《复》卦初九爻

    辞说:“不远复,无■诲,元吉。”天地之间充满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发

    生变化,滋润万物。男人与女人性交后便生育出千千万万的人物。《周易》

    的《损》卦六三爻辞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讲的是达

    到求得统一的损益方法。君子一定要先站稳然后再走动,将心比心然后才说

    话,先奠定自己的地位然后再求助他人。君子做到了这三点,就能生存下去。

    危险的时候去行动,别人是不会去参与的;没有地位去求助别人,别人不会

    给予帮助的。没有他人的帮助,那么伤害的人就必然出现。《周易》的《益》

    卦尚九爻辞说:“莫益之,或系之,立心勿恒,凶。”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

    理。

    【注释】①奠:读为“尊”。②昷:絪緼。③购请:构精。④立:位。

    【讲解】这一章阐述修身立命处世的原则。告诫人们如何运用《周易》

    的卦爻辞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与通行本《系辞下传》第四章相类似。

    第四章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

    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子曰:知几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

    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

    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

    无祗悔,元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

    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

    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

    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①,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

    子曰:“■②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蔡。”赐以此为然矣。

    以此言取之,赐缗③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④方也。前羊⑤而至者,弗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起其德。《尚书》多於

    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子赣曰:赐闻于夫

    子曰:必于□□□□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义,

    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子曰:

    校⑥哉!赐!吾告女,《易》之道□□□□而不□□□百生之□□□《易》

    也。故《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做人为而去诈。

    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

    兴也。予乐其知之□□□之□□□予何日事纣乎?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

    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于德,则其为之

    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

    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

    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白话】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这部书,居住下来时便把它放在席

    上,出门行走时便把它放在袋子里。子赣说:孔子它日教育弟子说:“品德

    仁义丧失了的人,则被神灵所趋赶;智慧谋略远于人的人,卜筮之蔡。”我

    (子赣)以为这是很正确的。将这些话作为行为的准则,我就是按照这些去

    做的。孔子为什么老年而喜欢《周易》呢?孔子说:君子讲话都有一定的原

    则。前面的吉祥出现了,不吉祥也能避免。观察事物的主要本质,不危害其

    品德。《尚书》多有缺损,《周易》则是完整的,而且又是古代的遗言。我

    不是安于《周易》的占筮施用。子赣说:我听到孔子说:必于……如是,则

    君子已重过了。我听到孔子说:谦逊正直而行使仁义,那么人们就不迷惑了。

    孔子如今不安于其占筮施用而喜欢《周易》的卦爻辞,就是用卦爻辞去指导

    人生,不是很好吗?孔子说:荒谬啊!赐!我告诉你,《周易》之道……而

    不……百生之……《周易》也。所以《周易》上说:刚强的人使他知道恐惧,

    柔弱的人使他懂得刚强,愚蠢的人为而不忘,惭愧的人让他的行为去掉欺诈。

    文王仁义,不得志而无法成功他的深谋远虑。纣王无道,文王作,避讳而辞

    咎,然后《周易》热开始兴起。我喜欢《周易》的智慧……之……我何必说

    事奉象纣王那样的君王呢?子赣说: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吗?孔子说:

    我占筮一百次只有七十次占中了,只有周梁山之占,也必须服从多数呀!孔

    子说:《周易》我撇开它的祝卜成份,我观察其中的品德仁义。幽赞于神明

    而通达于筮策数,明了筮策数而通达于品德,就成了史。史巫的占筮,向往

    而没有达到,喜欢它但却不以为然。后世的人怀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为

    《周易》吧!我求其德而已,我与史巫同路而不同目标。有道德的人靠自己

    的品德行为的美好去追求幸福,因此祭祀求神比较少;有道德的人靠自己施

    行仁义去追求吉利,因此不靠卜筮去追求吉利。祝巫卜筮不是放在很次要的

    位置吗?

    【注释】①席:蓆。②■:德。③缗(mn):古时穿钱的绳子。也指成

    í

    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此处引申为准则。④■:矩。⑤羊:祥。⑤校:假

    借为“谬”。

    【讲解】这一章叙述孔子晚年对《周易》的执着追求,以及孔子同史巫、

    祝巫、卜筮的本质区别。孔子提倡“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反对

    祭祀求福、卜筮求吉。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归”的命题。在通行本

    《系辞传》里,孔子提出了“同归而殊途”的命题。《帛书要》:“夫子老

    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

    辞。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贡问:‘夫子信其筮乎?’子曰:

    ‘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通行本《系辞传》:“《易》曰: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诎也,来者信也,诎信相

    感而利生焉。尺蠖之诎,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

    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

    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

    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

    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归”与“同归而殊途”两个命题。“同途而殊归”

    指出了相同的方法、道路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归宿点。“同归而殊途”指出

    了相同的目的、归宿点存在着不同的方法、道路。“同途而殊归”是“同途

    而同归”“异途而同归”的负命题。“同归而殊途”是“同归而同途”“异

    归而同途“的负命题。

    孔子■①《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

    曰:二厽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囗也。《益》之

    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

    《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

    曰产②。道穷□□□□□□□。《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损》之始凶,

    其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

    《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

    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③天道焉,而不

    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

    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

    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

    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④者也,故谓之《易》。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

    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

    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⑤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⑥毕

    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要》千六百■八。

    【白话】孔子研究《周易》,到了《损》《益》这两卦,便废书叹息,

    告诫门弟子说:二三子!这《损》《益》的原则,不可以不审察呀!是吉凶

    的依据。《益》卦在卦气说中,象征春天授夏天的时令,万物都在这一时期

    生长出来,白天的时间长一些,是生产的好环境,所以叫做《益》。《损》

    卦,在卦气说中,象征秋天授冬天的时令,万物都已成熟衰老了,晚上的时

    间长一些,所以叫做《损》。道穷……《益》卦开始吉善,最终凶恶。(《益》

    卦初九爻辞“元吉”,尚九爻辞“凶”。)《损》卦开始凶恶,最终吉善。

    (《损》卦九二爻辞“凶”,尚九爻辞“吉”。)《损》《益》的原则,完

    全可以用来观察天地的变化和君王的事业。因此,应从总体上把握《损》《益》

    之道,不能够感情用事。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

    而能懂得吉与凶,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这就叫做《易》道。所以《周

    易》中有天道,但不能用日、月、星、辰概括天道,因而用“阴阳”这两个

    概念去囊括天道。《周易》中有地道,但不能用水,火、金、土、木去概括

    地道,因而用“柔刚”这一对范畴去概括地道。《周易》中有人道,但不能

    用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概念去概括人道,因此便用“上下”这一对范

    畴去概括人道。《周易》又反映了四时的变化,但万物的名称不能概括四时

    的变化,所以用“八卦”去概括刻划四时的变化。因此,《周易》之所以为

    《周易》,是因为一类概念不足以囊括天道、地道、人道、易道,所以创造

    变化的原理以适应天、地、人、易的变化,这就叫做《易》。《周易》又有

    君道,五官、六府不能够概括君道,五正的事物职责也不能够完全包括君道,

    而《诗》《书》《礼》《乐》又不足百篇,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君道要求。不

    问于古代君王的管理方法,不可能顺畅地发布君王的命令,不可能达到理想

    的管理水平。有能力的君王由《损》《益》之道这一点求得治道,所谓得一

    而群毕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损》《益》之道,足以观察君王得失存亡

    之道。《要》共一千六百四十八字。

    【注释】①■:引申为研究。②产:疑为“损”字之误。③又:有。④

    请:情。⑤■:假借为“由”。⑥君:读为“群”。

    【讲解】这一章阐述了孔子的易道观。孔子认为易道囊括了天道的阴阳、

    地道的柔刚、人道的上下、四时的变化、君道的治乱。而易道的总原则是损

    益之道,损益之道的总原则乃是变化之道。所以说易变之道包括天道、地道、

    人道、君道、四时变化之道。而要抓住变化之道就必须掌握《损》《益》之

    道。其它文献也记载了孔子对《损》《益》之道的执着追求。《淮南子·人

    间训》:“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

    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说苑·敬慎》:“孔子读《易》,

    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

    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

    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

    则天下之善言不得人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

    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

    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

    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

    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

    与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

    诵之。”《彖传》说:“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

    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

    盈虚,与时偕行。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

    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

    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象传》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

    忿窒欲。祀事遄往,上合志也。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一人行,三则疑也。

    损其疾,亦可喜也。六五元吉,自上佑也。弗损益之,大得志也。风雷,益。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或益之,自外来也。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告公从,以益志也。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

    大得志也。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崔憬说:“满招损,谦

    受益,人之道也。”因此,损益之道,归结起来又可以说是谦让之道。《谦

    彖传》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

    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初

    六》爻辞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如果你对汉帛书周易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汉帛书周易》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