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

类别:子部 作者:明·吴应箕 书名:读书止观录

    【原文】

    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①一字。”程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读书者当作此观②。

    【注释】

    ①行取:取以实行。②读书者当作此观:陈继儒《读书十六观》每则之后均缀这样一句。

    【译文】

    吕诲曾说过:“读书不用多,读一点就取来实行一点。”程颐也说过:“读一尺书,还不如实行一寸。”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倪文节公云:“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①,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又云:“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读书者当作此观。吴生曰:此谓读书者不以利为利,以书为利也。

    【注释】

    ①煎茶声:旧时茶用水煎煮,故有煎茶声(茶炉内水沸声)。

    【译文】

    倪文节公说:“松树间的风声,山涧水流声,山林禽鸟鸣声,夜晚草虫叫声,仙鹤的声音,琴声,棋子放到棋盘上的声音,雨水滴在阶石上的声音,雪霰酒在窗上的声音,煎茶声,这些都是最清雅的声音。而读书声又是最清雅的。听别人的读书声,已经很可喜,更听到自己子弟的读书声,那喜悦是说不尽的了。”他又说:“天下的事,常是有利有弊各得其半。有全部的利而没有一点害的,只有书。不问人的贵贱,贫富,老少,读有一卷书,就有一卷的益处,读一天书,就有一天的益处。所以说是有全利而无少害。”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吴生按:这是说读书人不把利看作利,而把书看作利。

    【原文】

    范质自从事未尝释卷。曰:“尝有异人言吾当大用①,苟如星士言,无学术何以处之?”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大用:做大官。

    【译文】

    范质从做官以后就没放松过读书。他说:“曾有异人说过我将来一定会做大官的。如果真像所说的这样,没学问将怎样去做这大官?”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沈攸之晚好典册,常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叶石林云:“后人①但令不断书种,为乡党②善人,足矣。若夫成否则天也。”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后人:指自己的子孙后代。②乡党:乡里间。

    【译文】

    沈攸之晚年喜读书,他说,早知道能否做官有天命决定,我早几年就该好好读书了。叶石林说,后人只要让他们能读书,做乡里间的善人,就满足了。至于能否有成就,那是由天命决定不可强求的。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孙蔚家世积书,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①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办衣食: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需要。

    【译文】

    孙蔚家中累世藏书。远近来他家读书的人,经常有一百多,孙蔚为他们办衣办食,让他们安心读书。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①之类,亦如之也。若学成,八面受敌②,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文物:此处指礼乐典章制度。不是指有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的古代遗物。②八面受敌:本指战事中处敌围中。比喻各方面均作过了研究。

    【译文】

    苏东坡《与王郎书》中说:“年青人有志于学的,每一书都分几遍读它。书的内容丰富如海,各种宝藏都有,人的精力,不能把它全部容纳吸收,只能取得自己想研究的部分。所以我希望读者,每次读书都立定一个专题去探求。例如这次要研究历史之兴亡治乱中的圣贤作用,就只针对这方面去求,不要想别的念头。又另外重读一遍时例如求事迹,文物或其他时,也照这样办法(每次集中在一个问题)。等到学成八面受敌,就和只接触一下表面的人不能比,要高得多了。”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董遇挟经书,投闲习诵,人从学者,不肯教之。云:“先读百遍,而义自见。”栾城云:“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读书者当作此观。

    【译文】

    董遇他带着经书,一有闲就拿来读。有跟他学习的,他也往往不肯教他们而说:“先去读一百遍,这样书中的精义就自动呈现在面前了。”栾城说:“看书好比服药,服药多了,药力自会发挥作用。”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假求焉。齐王攸就人借书,手刊①其谬,然后返之。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刊:改正。

    【译文】

    江禄读书没完,虽然遇到紧急情况,也一定要把书整理收拾好才起身离开,所以书不易损坏。朋友见他来借书也都愿借给他。齐王攸向人借书,读时发现书中的错,都改正了再去还人。读书的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刘显时称“学府”①,每共孔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伯喈坟索②,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学府:大学问家。②坟索:典籍书册。

    【译文】

    刘显被时人称作“学府”。他和孔奂一起读书讨论,很欣赏佩服孔奂的才学。拉着孔奂的手说:“蔡伯喈的藏书,都送给王仲宣了。我要向蔡邕学习,你完全当得起现在的王粲。我所有的藏书,都将送给你。”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苏子美客外舅①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酒一斗为率。密觇之,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椎击秦皇帝,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②。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外舅:岳父。②大白:大酒杯,一大白:一大杯酒。

    【译文】

    苏子美借住于岳父杜祁公家。每晚读书,总要喝一斗酒。杜祁公暗地观察,见苏子美读《汉书•张良传》中张良和刺客一起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这一段,一边拍着手说:“真可惜没有击中!”一边就喝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对汉高祖说,当时我先在下邳起事,后来与你皇上在留地会合,这是天授给你皇上的。”苏子美又拍着桌子说:“君臣的相遇,如此之不易!”又喝一大杯。杜祁公笑着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酒真不算多啊!”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黄涪翁云:“擘书覆瓿,裂史粘窗,谁不惜之!士厄穷途,陷落冤阱。闻者不怜,遇者不顾,听其死生。是贤纸上之字而仇腹中之文。哀哉。”读书者当作此观。吴生曰:穷生寒士,自振不暇。安能及人?此为读书而冠进贤①者发也。然今之驱高车,拥大盖②者,谁非读书之人?力可顾盼成饰,咳唾为恩,而于素交贫识③,反成掩面,又安望其闻即怜,遇而顾乎?三覆斯言,良可慨叹!

    【注释】

    ①冠进贤:戴进贤冠。进贤冠是儒者所用冠,上有梁。以梁数分别贵贱。三梁为高官,一梁为小吏,私学弟子等用。这里“冠进贤者”特指高官,与下“驱高车,拥大盖”呼应。②大盖:盖是车上遮阳御雨的伞,大盖是有身份的人所用。③素交贫识:贫贱时的朋友。

    【译文】

    黄涪翁说:“把书撕下来去盖瓿,去糊窗,谁看见了都会觉得可惜。读书人陷入穷途末路,甚至落入冤阱,听见的人不怜惜,遇到的人连头也不回,随他自生自灭,这是看重纸上的文字,而不看重腹中的文字,真是很可哀的。”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吴生按:贫寒的书生文士,自己顾自己尚有困难,怎能帮助到别人?这是为读书而戴进贤冠的人讲的啊。不过现今的拥有大车大盖的大官,谁不是读书人出身的?他有能力用眼看一下就成了夸奖,用嘴说一声就等于施了恩惠,但他们对过去的贫贱之交,反而视如陌路人,又怎能期望他们“闻即怜,遇而顾”呢?多读几遍这几句话,真会有很多感叹的。

    【原文】

    蔡君谟尝作小吴笺云:“李及知杭州日,市白集①一部,乃为终身之恨。”郎基清慎无所营,尝曰:“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唯颇令人写书。樊宗孟遗之书②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基答曰:“观过知仁③,斯亦可矣。”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白集:白居易诗集。②樊宗孟遗之书:据《北齐书•郎基传》,“沈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这里作樊宗孟,或误。《古今图书集成》《读书十六观》作“或遗之书”。③观过知仁:语出《论语•里仁》。是说人的过错也有不同种类。看他犯什么过,可知他的人品(是仁或否)。郎基用这话作答,是说虽是错,还是可以的。与贪赃枉法等是不同的。

    【译文】

    蔡君谟曾写过小吴笺,称:“李及在杭州知府任上,买了白居易集一部,成了他终身的恨事。”郎基清审慎廉洁,不经营家产,不追求钱财。曾说:“在做官的任所,连木枕这样的小东西也不要去添置,更不用说比这大的东西了。”但他却在官任上让人抄写了不少书。樊宗孟写信给他说:“在官任所让人抄写书籍,也是一种风流罪过。”郎基回信说:“《论语》上讲‘观过知仁’,这也算是一例吧。”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朱晦翁云:“汉吴恢欲杀青①以写《汉书》。晁以道尝欲得公②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今人连写也自厌憎,所以读书苟简。”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杀青:准备好写书的材料。②公传:《春秋》有《左传》《公羊传》《梁传》三传。此处指后二传。

    【译文】

    朱熹说:“汉时的吴恢曾想杀青来写《汉书》,晁以道曾要找《公羊》、《梁》二传,一直找不到,后来找到了才抄写下来,得一复本,现在的人连抄写也感到麻烦,所以读书也不认真。”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陈子兼云:“读窦、灌、田①传,想其使酒骂座②,口语历历,如在目前。便是灵山一会③,俨然未散。”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窦灌田:田是汉武帝时丞相。窦婴为前丞相,灌夫是窦婴的门客,灌夫得罪于田,窦婴救之而连带获罪被杀。②使酒骂座:这是灌夫的事,他曾为太仆、燕相等官,后被免官,在酒席间骂座而遭田弹劾,满门抄斩。③灵山一会:佛家有灵鹫山,道家有蓬莱山均称灵山。灵山一会指仙山之会。

    【译文】

    陈子兼说:“读窦婴、灌夫、田的传记,想象当年灌夫使酒骂座的情形,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就像在眼前一样,就像灵山一会还没散的样子。”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赵季仁谓罗景纶曰:“某生平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罗曰:“尽则安能?但身到处莫放过耳。”读书者当作是观。

    【译文】

    赵季仁对罗景纶说:“我生平有三个愿望,一是能识尽天下好人,一是能读尽人间好书,一是能看尽世间好山水。”罗景纶说:“要尽怎么可能?只要碰到时不放过就好了。”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①也。”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计,然当知宝惜。今释子老氏②,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虚,净几焚香,勿卷脑③,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④,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读书者当作此观。

    【注释】

    ①秽用:随便乱用,亵渎了纸上的经义和贤人,故称“秽”。②释子老氏:指佛道两家信徒。③卷脑:书脊旧称书脑。这是讲不把书卷起来以免伤及书脑。④夹刺:刺为古人名片。夹在书中也会对书有所损害。

    【译文】

    颜之推说:“我每次读圣贤的书,没有不整肃衣装就读的,有的旧纸上面有五经词义或有贤人姓名,所以都不敢随便乱用的。”司马温公对他的儿子说:“商人藏货币,儒家只有藏书。你应当知道爱惜,现在佛家道家也都知道尊敬他们的经典书籍,难道我们儒家反而不如他们吗?”赵子昂在藏书后写的跋语说:“聚书藏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读书的人要净心正虑,弄干净桌子,点上香,不把书卷起,不折书页的角,不用手指甲去指点字,不用唾沫去翻书页,不把书当枕头用,不把名刺夹在书中,偶有损坏要随即修好,打开读了,读毕随手关好,将来谁得到我的藏书,我把这爱书的方法也一起奉赠。”读书人应当有这样的观点。

    【原文】

    昔人嗜古书,上梯层崖,下缒穷渊,凡碑版釜之文,皆为搜而传之。薰以芸蕙,袭以缥缃,其典籍之癖如此。予也鄙,少秉攸好,颇藏异册,每欣然指谓子弟曰:“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吾性乐宾客而惮悔尤,庶几仗此,其可老而闭户乎!”乃于竹窗之下,抽忆旧闻,纂《读书十六观》,盖浮屠之修净土有《十六观经》而观止矣。

    华亭陈继儒撰①。戊午冬尽吴应箕书。

    【注释】

    ①华亭陈继儒撰:此段为陈继儒自己为《读书十六观》所作之序。吴应箕作《读书止观录》时,以《读书十六观》为卷四,而移序文于后。

    【译文】

    过去的人有嗜爱古代典籍的,他们向上爬到层层山崖,向下悬到很深的渊谷,凡是刻在碑上或者古青铜器上的文字,都要找出来记下使之流传。用香草去熏它,用淡青淡黄的丝帛装帧它。他们对典籍的爱好就达到如此的程度。我虽鄙陋,但自少也有这种爱好,也收藏了一些少见的书,常常高兴地指着告诉子弟说:“我读那些没见过的书时,就像得到一个好朋友,而看那些读过的书时,就像又碰到了老朋友。我生性喜欢朋友而怕过失,或许就靠这些书可以在晚年闭门安居吧。”于是在竹窗之下用空闲时间,回忆旧时读书所得,写成这《读书十六观》,佛家修净土的,有一种《十六观经》读过就好了。以上是华亭陈继儒所写。吴应箕在戊午冬末抄录。


如果你对读书止观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读书止观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