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七   八阵

类别:子部 作者:孙膑 书名:孙膑兵法

    [原文]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 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 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 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 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 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 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译文]

    孙膑说:“智谋不足的人统兵,只不过是自傲。勇气不足的人统兵,只 能自己为自己宽心。不懂兵法,又没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人统兵,那就只能靠 侥幸了。若要保证一个万乘大国的安宁,扩大万乘大国的统辖范围,保全万 乘大国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规律的人了。所谓懂得用兵 规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国内深得民心。对外要熟知敌情, 布阵要懂得八种兵阵的要领,预见到必胜而出战,没有胜利的把握则避免出 战。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足当重任的将领。” 孙膑说:“用八种兵阵作战的将领,要善于利用地形条件,选用合适的 阵势。布阵时要把兵分为三部分,每阵要有先锋,先锋之后要有后续兵力, 所有军兵都要等待将令才能行动。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击,用三分之二的兵 力守卫。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阵,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歼敌任务。敌 军兵力弱而且阵势混乱时,就先进精兵去攻击敌军。敌军强大而且阵势严谨 时,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诱敌。用战车和骑兵出战时,把兵力分为三部分,一 部分在右侧,一部分在左侧,一部分断后。地势平坦的地方用战车,地势险 阻的地方则多用骑兵,地势狭窄险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但无论在险阻还是 平坦的地方,都必须先弄清楚,哪里是生地,哪里是险地,要占据生地,把 敌军置之死地而后消灭。”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题目是“八阵”,但并不是具体讲述八种兵阵的布阵方法 和具体运用的,而是从宏观上论述用兵的基本规律,着重于对将领的要求和 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对统兵将领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 则论述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而从全文的主旨来看,还是着重于论述统兵作 战的将领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军事素养。 本文从“智、勇、道”三个方面论述统兵作战的将领应该而且必须具备 的素养。文章从反正两方面,以对比的方法, 先说明“智不足”、 “勇不足”、 “不知道”三者的后果,接着又以排比的句式,突出强调为保证大国的安全 和发展,必须而且唯有知“道”才行。在此基础上,再把“知道”归结为七 项具体内容: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 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最后强调说明,只有懂得这七项的将领 才是足以担当重任,能保国安民的“王者之将”!“智”和“勇”,是统兵将领必不可少的军事素养,可说尽人皆知,但 很少有带兵将领敢于承认自己“智”或“勇”不足。可以说,古今中外真正 足智而又勇敢的将领并不多,而智勇双全,又精通用兵之道的将领、统帅就 更加难得了。我们可以看两个实例。 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登基之后,便想平定陇西,以解除后顾之忧。当时, 占据陇西的薛举也已称帝,且有数十万军兵,实力很强。他有一个儿子名叫 仁杲,善于骑马射箭,武艺高强。他有个绰号,叫做“万人敌”,据说有万 夫莫挡之勇,在陇西从无敌手,只是在李世民进军长安时,曾败于李世民之 手。薛仁杲耿耿于怀。唐高祖武德二年,薛举病死,薛仁杲继位。唐廷派秦 州总管窦轨征讨薛仁杲,吃了败仗退后。薛仁杲起兵追击,围住泾州。唐军 不能抵敌,向高祖报警。李渊任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统兵前去援救。李世 民统兵进至折墌,薛仁杲派其骁将宗罗喉领兵迎战,宗罗喉自恃勇猛无敌, 直至唐军营前,耀武扬威,指名向李世民挑战。一贯勇猛善战的李世民却下 令紧闭营门坚守不出,命令全军“不得妄动,违令立斩”。那宗罗喉更加猖 狂,天天前来挑战,肆意谩骂。唐军众将和士兵气得要命,个个摩拳擦掌, 想和敌军决一死战。但李世民军令森严,谁也不敢擅自出战,于是纷纷入帐 向李世民请战。李世民说:“我军最近刚吃过败仗,士气比较低,而贼兵却 仗恃刚打胜仗,十分骄傲,轻视我军。我军现在应该坚守,养足锐气,让敌 人去骄狂,等他们一旦有所疏忽懈怠,我军再奋起一击,才能战胜敌军。诸 君请不要违反我的军令。”众将听了,仍是半信半疑,但因军权在李世民手 中,众将不便和他争论,只好耐着性子等待。一天不战,两天不战,一连五 六十天,仍然不战,众将士都极其愤闷,憋得快受不住了。 忽然,一员敌将带领几百名敌军前来请降。李世民下令召入帐中问话, 敌将叫梁胡郎,说是他们军中缺乏粮食,免不了被擒,所以来投降。唐军诸 将怕敌将有诈,纷纷进帐劝阻李世民。李世民斥责说:“梁将军是见机行事 的君子,不要多疑。”随即用好言安慰梁胡郎,让其住在后营。随后派行军 总管梁实把军营移到浅水原去,引诱敌军来进攻。宗罗喉见唐军移营,高兴 极了,以为有机可乘了,把所有的精兵全派去攻打梁实的营地。梁实据险坚 守,仍不出战,但营中缺水,军中人马一连几天都没有喝水。宗罗喉围攻紧 急。这时,李世民才召集众将,说道,“今天可以出战了!”右武侯大将军 庞玉奋起请战,李世民对他说:“庞将军可以从浅水原南面去列阵,如果贼 兵全力来攻,你们要坚持顶住,不许后退!我自会领兵接应救援。”庞玉奉 命领兵到浅水原南面,选好地形,摆成阵势。唐军阵势刚列好,宗罗喉已领 兵前来攻打,敌将仗恃人马众多,把庞玉的军队团团围注,四面猛攻。庞玉 抖擞精神,督促众军士苦战,但敌军实在太多了,层层进逼,任凭唐军奋勇 拼杀,仍不能打退敌军,唐军反而死伤一些兵士。庞玉见形势危急,大声高 喊:“元帅料敌如神,一定会有精兵来援助我们,大家千万不可退缩,必须 拼死杀敌!我决心拼上性命,决不贪生!”唐军兵将听了庞玉一番慷慨激昂 的话语,大为振奋,再接再励,拼死奋战,血肉相搏,直杀得天愁地惨,日 月无光。正在十分吃紧之时,忽见宗罗喉阵脚大乱,敌军纷纷奔逃。只见一 员大将,手持长矛率先突入敌阵,后面几员勇将紧紧跟随。唐军一见为首来 援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元帅李世民,立时欢声雷动,勇气倍增,里应 外合,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宗罗喉的疲困军兵哪是对手,立时溃散,只恨 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哪还有抵抗之力。李世民挥军追击,斩杀敌军数千人。李世民又选出健壮骑兵两千人,由他亲自带领,穷追逃敌。李世民的舅 舅窦轨拦在马前苦谏,“薛仁杲还据守着防卫坚固的城池。我军虽然打败了 宗罗喉,但还是不可轻率进兵。应该暂且收回军兵,休息以后再决定进退。” 李世民却说:“我早已策划过了,今天作战的形势,我军已是势如破竹,绝 不能失去良机!舅舅不可再说了!”使即领兵直扑薛仁杲所在的折墌城。薛 仁杲把军兵摆在城外,隔着泾水和李世民对峙。两军刚列阵相对,还没有交 锋,薛仁杲部下骁将浑干等数人,已渡河去投降李世民了。薛仁杲见状,知 道已不能与李世民争战了,急忙领兵退回城中。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唐军大 队人马相继到达,把敌城团团围了起来。到半夜时分,敌军将领纷纷从城头 缒落城外,向唐军投降。到这时,薛仁杲已是计穷力竭,只好送上降表,打 开城门迎接李世民率军入城。李世民进城,收编精兵一万多人,得到全城五 万多人口。诸将上前向李世民祝贺,并且问道:“大王一战而打败敌军,当 即舍弃步兵,仅带两千骑兵,又没有攻城用具,便直扑敌军城下。大家都说 这座城攻不下来,可是不到一天就拿下了,事情偏巧就全如大王预料的一样。 请问大王是根据什么建立了这样的奇功?”李世民说:“宗罗喉的部下,全 都是陇外的慓悍军兵,我出其不意把他打败后,他的军兵四处溃散,而死伤 的并不多,我如果拖延追击,他们就会逃进城去,再被薛仁杲收拢,加以抚 慰,就会再次成为劲旅,他们坚守城池,那必定十分难于攻占了。我军只有 乘胜急攻,敌军溃散的军兵才不能回城去,只好散回陇外去了。薛仁杲占据 的折墌城十分虚弱,薛仁杲又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去想办法,他不投降还能 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我得以成功的原因。”众将无不心悦诚服。 从李世民大破薛仁杲,平定陇西这个事例,我们更容易领会到什么是 “智”,什么是“勇”,什么是“知道”。李世民把敌我都分析得很透,从 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最恰当的谋略,为了骄敌,他可以忍受辱骂,五六十天 不出战,而当战机出现时,他又能不顾一切,甚至置自己舅舅的苦谏于不顾, 敢于孤军追敌,一往无前,终于大获全胜。在唐军被围攻,形势十分危急时, 李世民敢于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入敌阵,拼死冲杀。这些正生动地表现 出了李世民的超过常人的大智大勇。胜利后李世民的一席话,更充分说明他 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他所以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绝非偶然,他 可以称得上“王者之将”,无愧于一代明君的赞颂。 与这个事例截然相反的事例也有一个,那是在诸葛亮与 司马懿交兵中发生的一件事。司马懿复出,迅速平息了孟达反叛后,带 领 20 万大军离开长安,前去与蜀兵交战。他分析了当时的态势,决定出奇兵 直取街亭,以直达阳平关,一举而战胜诸葛亮。而诸葛亮却早已看出司马懿 的意图,及时部署了街亭的防御。他对众将说:“这是我军的咽喉要道,关 系重大。街亭一失,我们大军就完了。”马谡自告奋勇,愿意前去守卫。诸 葛亮告诫他:“这里没有城郭,又没有险阻,防守非常困难。”马谡却说: “我自幼熟读兵书,懂得兵法,难道连一个街亭都守不住吗?”诸葛亮说: “司马懿可不是一般的人,还有张 当先锋,你恐怕不是对手。”马谡却若 无其事地说:“不要说司马懿、张 ,就是曹睿亲自来,又有什么可怕呢? 如有差错,请斩我全家!”随即立了军令状。诸葛亮本来还不放心,但想到 他在平南时出谋划策,表现还可以,现在又立了军令状,就让他领兵去了。 为防止意外,又另派王平去助战,并叮嘱王平小心谨慎,要在要道上扎寨, 让贼兵无法偷过,并要求王平,安好营立即画出地图送回。诸葛亮知道街亭的守卫关系实在重大,又另派高翔带一万人马去守列柳城,如果街亭危急, 可以就近救授。接着又派魏延到街亭后面屯扎。除此之外,还派赵云、邓芝 领兵出箕谷设疑兵,以牵制魏军。做了如此周密的部署后,诸葛亮才以姜维 任先锋,亲自统领大军由斜谷去攻打墌城。 再说马谡带 2.5 万精兵到达街亭后,看了看地势,就笑诸葛亮太多心了, 他料定魏军绝不敢来。于是,把诸葛亮的谆谆嘱咐全抛到脑后去了。王平要 在五路总口当道下寨,马谡却要上土山屯军。王平说:“如果魏军来围住土 山怎么办?”马谡不屑地大笑说道:“你真是女人的见解!兵法不是早就说 了‘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吗?魏军如果来,我一定杀他一个片甲不回!” 王平又说:“我多次随丞相出征,每到一处,丞相都尽心指教。我看这座山 是个绝地。如果魏军切断我军水道,我军将会不战自乱。”马谡说:“你不 要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军断我水道,蜀兵还能不拼 命死战吗!我军定可以一当百!我一向多读兵书,丞相还事事问计于我,你 凭什么拦阻我?”王平说服不了他,又请求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山下扎一个 小寨,成为犄角之势,可互相呼应。就连这一主张,马谡也不同意。这时逃 难的百姓已纷纷拥来,说魏军到了。王平仍坚持分兵扎寨,马谡才勉强拨给 五千人,还说:“等我破了魏军,你可别到丞相面前去分享功劳!”王平不 理他,自去山下扎寨,并画好地图,派人给诸葛亮送去。再说司马懿听到司 马昭探路回报说,街亭已有守军,只得叹息道:“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 他。”司马昭又笑着说,蜀军屯兵山上,司马懿这才放下心来。随后,司马 懿又亲自去察看。马谡见了,竟大笑说:“他们如果要命,就不要来围山!” 司马懿察看完毕,命张 去拦住王平,派申仪、申耽去围山、断水道。 司马懿随即指挥大军把土山四面围住。蜀军众兵一见满山遍野都是魏军,十 分严整,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下山。马谡连连摇动红旗指挥冲杀, 可蜀军兵将谁敢去冲呀!马谡勃然大怒,亲自杀了两员将领,众蜀军害怕, 才奋力往山下冲击。但在魏军严密围困下,哪里冲得动呀!蜀军兵将只好退 回山上。马谡这才知道事情不妙,下令坚守待援。但王平被张 拦住。蜀军 被困了一天,滴水皆无,吃不上饭,嚷嚷不止。到了半夜,山南的蜀军就打 开寨门,下山投降魏军去了。司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军更是大乱。马谡 一看守不住了,就什么也不管了。驱赶残兵冲杀下山,往西逃跑。司马懿放 他过去,张 却带兵追来,亏得魏延挡住,张 才退去。由于马谡瞎指挥, 蜀军大吃败仗,魏延、王平、高翔也无力回天,只好退到阳平关去。马谡的 夫败,使诸葛亮不得不冒险唱了一出“空城计”,方才侥幸退了魏军,避免 了更大损失。 马谡自恃精通兵法,刚愎自用,实则大大不“智”。再者,事到临头, 他一见不妙,又慌忙逃跑,说明他不勇。马谡违背军事常识部署军队,说明 他根本不懂用兵之“道”。不智、不勇、不知“道”,不败才怪! 什么是真“智”、真“勇”、真“知道”,从上述两个事例不难看出。 和用兵打仗一样,要干好任何一领事业,同样需要从事该项事业的人,尤其 是其领导人,必须有真“智”、真“勇”,真知“道”。现今是科技大发展 的时代,对领导人的素质要求,仍可概括为“智、勇、道”,“智”者,是 要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能够掌握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审时度 势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指挥,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和虚伪。“勇”是敢于及 时正确决断,那种“研究研究”,久拖不决,不敢负责的作风只会误事,要勇于决断,敢于负责。知“道”,就是要真正掌握事物的固有规律,精通业 务,会领导,善管理。时代需要有真知的见的、大智大勇的、真正懂行的领 导人,但愿在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王者之将。” 文章的后一部分讲的是统兵将领应该具备的排兵布阵的基本素质和一些 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当然都很重要,统兵将领必须懂得。这些问题其他篇章 还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多作分析。


如果你对孙膑兵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孙膑兵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