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书史讹名 

类别:子部 作者:宋·罗璧 书名:罗氏识遗

    尧、舜、禹、汤,或以为四圣人名,或以为谥,或以为号。以为谥者,谥法始周,古未有也。以为号者,索之旧说,谓孟子称尧曰放勋,舜曰都君,屈原称舜曰重华(孔颖达《图书疏》曰:《书》遭秦火,《舜典》最后出,江左萧齐时姚方兴献《舜典》,“重华”句乃方兴所加,不知《离骚》先秦之书已有“差重华之不可迕”,“就重华而陈辞”等语,则孔疏亦难尽凭),《书》中候称禹曰文命。盖放勋谓尧能依仿上世之功化,重华谓舜继尧重光,文命谓禹布文德。然则尧、舜、禹、汤为号,无义,名或近是,况尧命舜之辞曰:咨,汝舜;舜命臣曰:咨,汝禹,若稷契。则知舜、禹尽名也。汤名《论语》著曰“予小子履”,《世本》乃谓汤名天乙,皇甫谧《世纪》谓名履字天乙(不知商代帝王以甲、乙、丙、丁为次,则天乙乃汤别号),至舜命弃为稷养官也。在当时以稷与禹、皋陶并称,名已觉混,及他书凡称弃者并曰稷,不知夏以前祀柱为稷,殷兴始废柱以弃代,谓稷可代弃名,非也。殷史帝乙崩,子辛立,是为纣。则纣名辛,非受也。   

    《尚书》西伯戡黎及武成皆言商王受。二孔释《书》谓:受、纣,音相乱。郑玄谓纣转为受,及名方曰“其在受德”。孔文释“受德”纣字。余按:殷人名其恶曰纣,其转纣为受,或者伪书者过也,至谥法以残书损义为纣,亦未详,殷无谥法而妄尔。《列子注》:伊尹生伊水之上,故姓从其地。屈原《离骚》、孙武兵书、吕不韦《春秋》、孔颖达《诗》、《书》疏皆著伊尹名挚。渭之尹者,正也,言能正天下(郑玄注尹言究,孔安国注尹□),故号伊尹。而《太甲》、《伊训》等篇述其言曰“惟尹躬克左右厥辟”;曰“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皆指尹为自称之名。君前臣名以号与字,可乎?《史记索隐》著太公望姓名曰姜子牙,故《左传》、《毛诗》齐例称姜,姜先封吕,他书复称吕尚,以可师可尚也。孙子兵书存其名,犹称吕牙。谓之太公望者,《史记》曰:文王遇吕尚于渭滨,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则太公非爵,望亦非名也。后世不察,谬曰吕望、吕尚,盖缘《史记》以太公望与周公旦并称,又曰太公望北海人也,读者从而亦讹。   


如果你对罗氏识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罗氏识遗》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