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云: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効,待其兀然自住,恐终无此期。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此一于迂 【 此一于迂 明钞本作「于荡」,冯梦祯校语云:「今改于作放,于义似允。」】 ,决非延世之术。近日沉思,似有所得,盖因看孙真人养生门中调气第五篇,反复寻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间,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此一段要诀,且静心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初学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是元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氲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觜上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重烦,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真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及其呼时,不免微呼。但任其气氤氲缥缈,微微自出,出尽气平 【 微微自出出尽气平 「自」下原仅有一「出」字,今据四库本增。】 ,则又吸入 【 则又吸入 「吸入」原作「呼吸」,今据稗海本、四库本校改。】 。如此出入元不断而鸿毛自不动,动亦极微。觉其极微动,则又加意,则勒之以不动为度。虽云则勒,然终不闭,至数百息。出者多则内守充盛,血脉流通,上下相灌输,而生理备矣。予悟此元意,甚以为奇。
又记张安道养生诀云:此法比之服药,其力百倍,非言语所能形容。其诀大略具于左:
每日以子时后, 【 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 披衣坐, 【 床上拥被坐亦可。】 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 【 两姆指掐第三指手文,或以四指都握姆指,两手拄腰腹间可也。】 闭息, 【 闭息最是道家要妙,先须闭目静虑,除灭妄想, 【 除灭妄想 「除」上原有「扫」字,据稗海本、四库本删。】 使心源湛然,诸念不起,自觉出入调匀、细微,即闭口,并鼻不令出气,方是工夫 【 方是工夫 明钞本于其下有「令熟」二字。】 。】 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 当先求五脏图,或烟萝子之类,常挂于壁上,使日常熟识五脏六腑之形状也 【 五脏六腑 「五」原作「六」,按上文三处明言五脏,今据明钞本、稗海本、四库本校改。】 。】 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入下丹田中, 【 丹田在脐下三寸是。】 待腹满气极,则徐徐出气。 【 不得令耳闻声。】 候出息匀调,即以舌搅唇齿内外,漱炼津液, 【 若有鼻涕,亦须漱炼,不可嫌其咸。漱炼良久,自然甘美,此即真气也。】 未得咽下,复用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下丹田中。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中。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 【 此涌泉穴,上彻顶门,气诀之妙。】 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 【 徐徐摩之,微汗出不妨,不可喘。】 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 【 耳项 明钞本、稗海本、四库本并作「耳顶」。】 ,皆令极热,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梳头百余梳,散发而卧,熟寝至明。
右其法至简易,惟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试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去仙不远。但当存闭息,使渐能持久,以脉候之,五至为一息。某近来渐闭得渐久 【 近来渐闭得渐久 稗海本、四库本并作「近来闭渐久」。】 ,每一闭一百二十至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又不可强闭多时,使气错乱,或奔突而出,则反为害也。慎之!慎之!又须常节晚食,令腹中宽虚,气得回转。昼日无事,亦时时闭目内观,漱炼津液咽之,摩熨耳面以助真气。但清凈专一,即易见功矣。神仙至术,有不可学者三: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 【 三贪欲 明钞本于其下有「真确论也」四字。】 。道家胎息之法,以元牝为鼻,鼻者,气之所由出入以为息也。佛藏中有安盘守意经云:「其法始于调身简息,以谓凡出入鼻中而有声者,风也;虽无声而结滞不通者,喘也;虽无声,亦不结滞,而犹粗悍不细者,气也。去是三者,乃谓之息。然后自鼻端至脐下,一二数之,至于十,周而复始,则有所系而趋于定。则又数以心随息,听其出入,如是反复调和一定,而不可乱 【 而不可乱 原无「可」字,据明钞本、稗海本、四库本增。】 ,则生灭道断,一切三昧无不见前。」道士陈彦真常教人令常寄其心,纳之脐中;想心火烈烈,然下注丹田。如是坐卧起居不废,行之既久,觉脐腹间如火,则旧疾尽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