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尊敬师傅第十

类别:史部 作者:吴兢(唐) 书名:贞观政要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贞观十八年,高宗初立为皇太子,尚未尊贤重道,太宗又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绝不往东宫。散骑常侍刘洎上书曰:

    臣闻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齿学三让,元良由是作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之义。故得刍言咸荐,睿问旁通,不出轩庭,坐知天壤,率由兹道,永固鸿基者焉。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匪夫崇彼干籥,听兹谣颂,何以辨章庶类,甄核彝伦?历考圣贤,咸资琢玉。是故周储上哲,师望、奭而加裕;汉嗣深仁,引园、绮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是以晁错上书,令通政术,贾谊献策,务知礼教。窃惟皇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之美,孝友仁义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劳审谕,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矣。然则寝门视膳,已表于三朝,艺宫论道,宜弘于四术。虽富于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取适晏安,言从此始,臣以愚短,幸参侍从,思广储明,暂愿闻彻,不敢曲陈故事,切请以圣德言之。

    伏惟陛下庭睿膺图,登庸历试。多才多艺,道著于匡时;允文允武,功成于纂祀。万方即叙,九围清晏。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王。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弃日,不习图书,臣所未谕一也。加以暂屏机务,即寓雕虫。纡宝思于天文,则长河韬映;摛玉华于仙札,则流霞成彩。固以锱铢万代,冠冕百王,屈、宋不足以升堂,钟、张何阶于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谕二也。陛下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识。听朝之隙,引见群官,降以温颜,访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凡有巨细,必关闻听。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趋入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谕三也。陛下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伏愿俯推睿范,训及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成败于前踪;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副德愈光,群生之福也。

    窃以良娣之选,遍于中国。仰惟圣旨,本求典内,冀防微,慎远虑,臣下所知。暨乎征简人物,则与聘纳相违,监抚二周,未近一士。愚谓内既如彼,外亦宜然者,恐招物议,谓陛下重内而轻外也。古之太子,问安而退,所以广敬于君父;异宫而处,所以分别于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闱,动移旬朔,师傅已下,无由接见。假令供奉有隙,暂还东朝,拜谒既疏,且事俯仰,规谏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亲教,宫宷无因以进言,虽有具寮,竟将何补?

    伏愿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远大之规,展师友之义,则离徽克茂,帝图斯广,凡在黎元,孰不庆赖!太子温良恭俭,聪明睿哲,含灵所悉,臣岂不知,而浅识勤勤,思效愚忠者,愿沧溟益润,日月增华也。

    太宗乃令洎与岑文本、马周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

    【 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脚有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宗赐他乘坐步舆进东宫,诏令皇太子搀扶他上殿亲自拜见,显得十分尊重。李纲给太子讲述君臣父子的伦理,以及问寝视膳的礼节,道理中肯,言辞恳切,使听讲的人忘记了疲倦。太子曾经讨论自古以来君臣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尽忠尽节的事,李纲严正地说:“接受托孤,辅佐幼君,代理国政,古人认为困难,我认为容易。”他每逢发表言论,言辞态度都慷慨激昂,有不可迫使他改变的意志。太子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贞观六年,太宗诏令说:“我近来研究经典史籍,见圣明的帝王,何尝没有师傅呢?先前所进奏的法令始终未见设立三师的职位,心里觉得不对。为什么这样说呢?黄帝向太颠学习,撷项向录图学习,尧向尹寿学习,舜向务成昭学习,禹向西王国学习,汤向威子伯学习,文王向子期学习,武王向貌叔学习。前代圣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老师,那么功业就不会在天下显扬,名誉就不会记载在历史典籍上。何况我承接在历代君王的后面,智慧不如圣王,如果没有师傅,怎么能够管理亿万百姓呢?《 诗经》 不是说过么:‘不要失误,不要忘记,完全按照老规矩。’不学习,就不懂得古代治国的道理,要能够使国家达得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那是不可能的J 应当立即拟定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上等智慧的圣人,自然不会沾染什么恶习,但是中等智慧的一般人品德不稳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佐辅,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成王年幼,就以周公、召公为太傅太保,左右都是贤人,每天听到良好的教诲,能够增长仁义道德,于是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作太师,赵高教他刑法决狱,等到他嗣位为帝,诛戮功臣,杀害宗族,残暴到极点,紧接着就亡国了。所以人的善恶,确实受到左右亲信的影响。我如今为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瞻仰效法礼节制度,得到补益。你们可以寻访正直忠诚信义的人,各推荐三两个人。”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硅兼任魏王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在深宫里生长,到他长大成人,没有不骄奢淫逸的,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灭亡,少右能够自己救助自己的。我如今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得到安全。王硅,我长期任用,很了解他刚毅正直,有忠孝之心,选他为儿子的师傅。你应该告诉李泰,每次面对王硅,像见到我一样,应当表示尊敬,不可懈怠。”王硅也按照做师傅的准则要求自己,当时的议论都称赞他。

    贞观十七年,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身份低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诏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节:太子出殿门迎接,先行礼拜见三师,三师行礼时太子答礼,每逢进门出门让三师先走;三师坐下,太子才坐;太子给三师写信。前面称“惶恐”,后面称 “惶恐再拜”。

    贞观十八年,高宗刚立为皇太子,还没有尊敬贤人,重视德行,太宗又曾经命令太子居住在他寝殿的侧室,禁止他去东宫。散骑常侍刘泊上书说:臣听说到城郊四方迎接客人,太子以此而培养德行;按年龄大小学习礼让,太子由此成为正宗。这都是委屈君主礼节上的尊严,显示与臣民交往的仁义。所以能够使民间百姓的议论都奏闻,圣听四通八达;不出居室,坐在宫中知道天下的事。完全遵循这个方针,永远巩固帝王的大业。如果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手中长大,不曾知道忧虑畏惧,无从懂得诗文词章之事。即使再是圣思不可揣度,天生智慧,但是通晓万物的规律,按照它去成就天下的事业,终究要依靠臣下的辅助。如果不重视礼乐教化,学习歌谣诗颂,怎么分清万物,鉴定伦常?普遍考察圣贤的作为,完全可以用来教导太子。所以周太子崇尚圣哲,拜太公望、召公爽为太师、太保,提高德行;汉太子深纳仁义,礼迎东园公、绮里季等贤人,显示品德。考察太子的身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兴亡,在于太子行善行恶。太子如果开始时不努力,最终将会后悔。因此晃错上书,要求太子通晓治国的方略;贾谊献计,要求太子务必懂得礼教。如今皇太子才能杰出,美名早传,明智公允、笃厚诚实的美德,孝敬、友爱、仁义的品质,都出自天生的资质,用不着详细教谕。普天下的百姓本来就瞻仰他的德行,连飞鸟游鱼都向往他的风节了。然而问寝视膳的礼节,已经表现在每天三次朝见;在艺宫学习研究学术,还应该博通诗、书、礼、乐四门学问。虽然年华正茂,修身有所进展,但是实在担心岁月易逝,事业堕毁,讥讽产生。贪图安逸受到责备,正是从这里开始。臣愚昧浅陋,有幸参与侍从,希望扩展太子的明智,意见能够被听取。不敢拐弯抹角的陈述旧事,恳求用圣上的德行来说明。

    陛下天生圣智,承受天命;登上帝位,历经考验。多才多艺,德行显著于匡救时弊;文昌武盛,功业成就在继承前辈遗志。万方归顺,天下清平安定。尚且说,即使功高德著也不能骄奢淫逸,要一天更比一天谨慎。探求古代杰出的治国策略,为当代政务费尽心思。深夜读书,事功高过汉光武帝;在战马上阅读,勤奋超过魏武帝。陛下如此自强不息,却让太子悠闲游乐,荒废岁月,不学习图书典籍,这是臣所不理解的第一点。此外,陛下暂时放下政务,就把心思寄托在词章书法上。圣思在圣文上萦环回旋,就使得银河失去了光辉;精美的词句在圣旨上铺陈,就像是移动的霞光织成了彩云。实在是居于历代君王的首位,使他们显得像锚殊一样轻微;屈原、宋玉的词赋够不上说是入门,钟惑、张芝的书法哪能算是精通。陛下这样自尊自爱,而太子却悠然闲居,不用功于文章书法,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陛下完全具备万物的精华,独自天下第一,仍然隐藏圣智,不耻下问见识普通的人。听朝的空闲,接见百官,态度温和,向他们询问古今治国的J 彭里。所以能够知道朝廷政令正确与否,百姓心中的喜好和厌恶;凡事无论夭勺、,都一定关心过问。陛下自己办事如此谦逊谨慎,如今太子却长久进宫侍奉,不去接触贤德的人,这是臣不理解的第三点。陛下如果认为没有益处,那么自己何必劳神这些事;如果认为有好处,那么就应该申明留给子孙作榜样。轻视此事,不急于去做,看不出是正确的。希望推广圣上的榜样,用来教导太子,交给好的书籍,让他和贤德的人来往。早上阅读经史典籍,察看前代的成败;晚上接待宾客,询问当代政事的得失。空闲进写书信,接着写文章,那么每天听到从未听到的事,每天看到从未看到的东西。太子的德行会更加光大,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我私下认为太子殡妃的选择,遍及全国。考虑圣上的旨意,目的是选取管理太子宫内事务的人。希望防微杜渐,重视长远打算,这是臣F 所知道的。对于选拔人材,就与聘殡妃不同了;太子监国抚军两年,没有接近一个贤人。觉得选择缤妃既然那样重视,选拔人材也应当如此。否则恐怕招致世人讥议,说陛下重视宫内事务却轻视国家政事。古时候的太子,上朝问安以后就退下去了,以此表示非常尊敬父王;居住在国君寝宫之外的宫殿,以此能够避免嫌疑。如今太子一进陛下的寝宫侍奉,动不动就是十天或个月,太师、太傅以下的人,无法得到接见。即使太子侍奉有空闲的时候,暂时回到东宫,臣下去拜见的机会已经稀少,而事情发展变化迅速,规谏的途径自然无暇顾及。陛下不能亲自教海,宫廷僚属没有机会进言,既使各级职官齐备,究竟会有什么好处?

    希望遵循先前的行迹,稍微抑制那些次要的事情,扩大长远的规划,发展和老师、朋友之间的情谊。那么,太子的美德能够盛大,帝业就能够扩展。所有的百姓,谁不庆幸依靠。太子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聪明圣哲,普天下的人都了解,臣岂会不知道。臣见识浅薄,但是仍然勤勤恳恳进言,愿意献出忠心,是希望为沧海增加一点湿润,为日月增加一点光辉。

    太宗于是命令刘泊与岑文本、马周按日轮流去东宫,和皇太子讨论学习。


如果你对贞观政要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贞观政要》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