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六 养猪第五十八

类别:子部 作者:贾思勰(北魏) 书名:齐民要术

    养猪第五十八

    《尔雅》曰(一):“■,豮。幺,幼。奏者,豱。”“四■皆白曰豥。”“绝有力,■。牝,豝。【一】”

    《小雅》云(二):“彘、猪也。其子曰豚。一岁曰豵。”

    《广雅》曰(三):“豨、■、豭、彘,皆豕也。豯、■,豚也。”“豰,艾豭也。【二】”

    母(四)猪取短喙无柔毛【三】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爓(五)治【四】难净也。

    牝者,子母不同圈。子母同(六)圈,喜相聚不食(七),则死伤(八)。牡(九)者同圈则无嫌。牡性游荡,若非家生【五】,则喜浪失。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污(十)得避暑。亦须小厂,以避雨雪。

    春夏草(十一)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六】。糟糠经(十二)夏辄败,不中停故(十三)。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蓄待穷冬春初。猪性甚便水生之草,杷耧(十四)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七】

    初产者【八】,宜煮谷饲之。其子三日便掐(十五)尾,六十日后犍【九】。三日掐尾,则不畏风。凡犍猪死者,皆尾风所致耳。犍不截尾,则前大后小。犍者,骨细肉多;不犍者,骨粗肉少。如犍牛法者,无风死之患。十一、十二月生子豚(十六),一宿,蒸之。蒸法:索笼盛豚,着甑中,微火蒸之,汗出便罢。不蒸则脑冻不合,不(十七)出旬便死。所以然者,豚性脑少,寒盛则不能自暖,故须暖气助之。

    供食豚,乳下【一0】者佳,简取别饲之。愁其不肥--共母同圈,粟豆难足--宜埋车轮为食场(十八)【一一】,散粟豆于内,小豚足食,出入自由,则肥速。

    《杂五行书》曰:“悬腊月猪羊耳着堂梁上,大富。”

    《准南万毕术》曰:“麻盐肥豚豕。”“取麻子三升,捣千余杵,煮为羹,以盐一升着中,和以糠三斛,饲豕即肥也。”

    (一) 均《尔雅.释兽》文。“曰豥”,《尔雅》无“曰”字,余同。“力”,明抄误作“十”,金抄、黄校、湖湘本不误。“■”,黄校、张校脱,明抄误作“豝”,据金抄、湖湘本补正。“牝,豝”,明抄是二格空白,黄校、张校脱“牝”字,据金抄、湖湘本及《尔雅》原文补。《要术》只是节引《尔雅》,而明清刻本则引载了《释兽》关于猪部分的全文,非是。

    (二) “《小雅》”即“《小尔雅》”,是《孔丛子》书内的一篇。各丛书内《小尔雅》一书,即由该书中析出此篇单刻。“一岁曰豵”,《孔丛子.小尔雅》篇“广兽第十”作:“豕之大者谓之豜,小者谓之豵。”“《小雅》”,明抄误作“《尔雅》”;他本作一“注”字,变成《尔雅》的注文,更误;仅金抄作“《小雅》”,兹据改。“豵”,音宗。

    (三) “《广雅》”,各本均作《广志》,但内容不类《广志》,却和《广雅》相合,实系“《广雅》”之误,丁国钧校改“《广志》”为“《广雅》”,是,兹改正。《广雅.释兽》:“豨、■、豭、彘,豕也。豯、■,■也。……豰,■豭也。”《要术》所引,有不少脱误:

    “豨、■、豭、彘,豕也”,金抄作:“缔、豝、■、彘,皆豕也”,“缔”为“豨”之误,“■”,无此字,显系“豭”之误;他本均作:“豨、■、彘、鬯,豕也”,脱“豭”字,并衍”鬯”(明抄作“■”)字。至于金抄的“豝”,可能不误,也可能是“■”的形近而讹,兹姑从明抄等及《广雅》原文作“■”。“皆”,《广雅》无,不妨仍金抄之旧。

    “豯、■,■(按即豚字)也”,金抄作:“■、豮,豚也”;他本均作:“■、■■也”,后二字空格或墨钉。按“■”、“■”,均无此字,显系“豯”字形近而讹。“■”是小猪,和”豚也”合,而“豮”是阉猪,金抄作“豮”,亦误。兹从《广雅》参照金抄改正为:“豯、■,豚也。”

    “豰,■豭也”,金抄作:“谷,艾豭也”,他本均作:“谷,艾■也”,“谷”、“■”是“豰”、“豭”之误,“艾”同“■”。兹从金抄参照《广雅》改正为:“豰,艾豭也。”

    (四) 所有“母”字,金抄、明抄均讹作“毋”。

    (五) 金抄、明抄作“■”,误;湖湘本作“■”,是“爓”的假借字;黄校、张校作“爓”,是正字。

    (六) 张校、明抄、湖湘本作“一”,兹从金抄及《辑要》引作”同”。

    (七) “食”,张校、明抄、湖湘本空格,据金抄补。

    (八) “死伤”,张校、明抄、湖湘本“死”烂成“不”,“伤”空格或脱;金抄作“死伤”,《辑要》引同,《学津》本、渐西本从《辑要》,兹补正。

    (九) “牡”,明抄误作“壮”,金抄、湖湘本不误。

    (十) 金抄作“泥污”,《辑要》引同;黄校、明抄、湖湘本作”泥秽”。

    (十一)“草”,明抄、湖湘本作“中”,误,据金抄改正(《辑要》引同,《学津》本从之,渐西本不从,非)。

    (十二)“经”,明抄空格,黄校脱(湖湘本“经夏辄”三字空白二格),据金抄补(《辑要》引亦有,《学津》本从之,渐西本不从,非)。

    (十三)“中”,明抄空格,黄校脱(湖湘本“中停故”三字空白二格),据金抄补(《辑要》引亦有,《学津》本从之,渐西本不从,非)。“停故”,《辑要》引作“停放”,《学津》本从之。

    (十四)金抄作“把楼”,黄校、明抄作“耙耧”,张校讹作“耙数”,湖湘本讹作“把数”。“耙”同“杷”,《要术》一般作“杷”,“把”是“杷”之误。《尔雅.释诂下》:“楼,聚也”,但《要术》作“耧”不作“楼”,兹从《辑要》引作“杷耧”。

    (十五)正注文二“掐”字,金抄误作“■”、“■”;明抄误作”掏”、“招”;黄校、湖湘本正文亦误作“掏”,注内“掐尾”则黄校是二格空白,湖湘本脱。按掐断字应作“掐”,兹改正。

    (十六)“十一、十二月生子豚”,金抄作:“十一、十二月生者豚”,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十二月子生者豚”(明抄“月”下空白一格)。唐韩鄂《四时纂要》采《要术》“蒸■子”列在十一月,证明金抄有“十一”是正确的。兹从金抄,但据湖湘本等改”者”为“子”。

    (十七)明抄、湖湘本无“不”字,据金抄补(《辑要》引亦有,渐西本据加)。

    (十八)金抄、湖湘本作“食场”,黄校、张校、明抄误作“食汤”。

    【一】 “■”音伟,“豮”音坟,郭璞注:“俗呼小豮猪为■子。”即阉过的小公猪。“幺,幼”,郭注:“最后生者,俗呼为幺豚。”现在有些地方叫做“搭底猪”。“豱”音温,郭注:“今豱猪短头,皮理腠蹙。”“皮理腠蹙”,即俗所谓“紧皮猪”。“奏”即“腠”字,指紧蹙。“■”音滴,是猪蹄。“豥”音孩。“■”音厄,《尔雅.释畜》:“彘五尺为■。”郭注《释兽》“绝有力,■”则称:“即豕高五尺者。”秦汉五尺约合今三尺五寸,如所称无误,则古时已有千斤大猪。“豝”音巴,指雌猪。

    【二】 “豨”音希上声,“■”音沮,“豭”音家,都是猪的别称。“豭”,又指公猪。“豯”音奚,“■”音冥,均指小猪。“豰”音斛,《说文》释为“小豚”;但“艾豭”是老公猪(见《左传》定公十四年杜预注),和“豰”不合,王念孙《广雅疏证》因疑《广雅》有窜误。

    【三】 “柔毛”,长毛内长着的短绒毛。现在群众经验,猪以毛疏而净者长得快,有绒毛的长不好。

    【四】 “爓治”,指净毛出肉。此字《礼记.礼器》、《祭义》作“爓”,《内则》作“燂”,《仪礼.有司彻》作“燅”,郑玄注引《春秋传》作“燖”。四字音义并同(均有寻、潜二音),解释为”汤中瀹肉”或“沉肉汤中”,而以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燂■”引《通俗文》“以汤去毛”的解释为最明确。《要术》中除“燂”字外,余三字都有,而“燅”加手作“■”,均指加汤去毛和弄干净内脏的操作过程。例如卷八《菹绿》篇“白瀹豚法”:“用乳下肥豚,作鱼眼汤,下冷水和之,■豚令净。”同卷《羹臛法》篇“■臛”:“汤燖去腹中,净洗。”《■腤煎消法》篇“鸭煎法”:“用新成鸭极肥者,……去头爓治。”不但净猪称“爓”,净鸡鸭和净鱼去鳞脏也是同样。现在有许多地方口语则称为“褪”或“烫”,如“褪猪”、“烫猪”、“褪鱼”等,均指净去毛鳞内脏。

    【五】 《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生,犹养也。”这里”家生”,犹言“家养”,意即圈养,不是说生在家里。

    【六】 “别与”,另给新鲜的。

    【七】 此注利用水藻等喂猪,是对“八、九、十月,放而不饲”说的。这样,尽先利用天然饲料,把有一定限量的糟糠留着过冬喂饲。这是牧养和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法。

    【八】 “初产者”,指刚产仔猪的母猪。

    【九】 “犍”,音虔,原指阉牛,这里用为阉割的通称。

    【一0】“乳下”,指母猪腹下位于前面的奶头。前面的奶头,接近乳静脉,泌乳量多,吃这几管奶头的仔猪长得快长得肥,而抢到吃这样奶头的仔猪,总是体质比较强壮的那几个。因此每窝小猪中就以这种小猪体重增加得特别快,俗称“顶子猪”。选这样的猪苗来育肥是合适的。

    【一一】“宜埋车轮为食场”,竖埋大车轮于地,露出上半部,隔开小猪和母猪,把豆粟散在里面,小猪可以自由进出轮圈吃豆粟和母乳,但母猪不能通过轮圈吃豆粟。


如果你对齐民要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齐民要术》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