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说第十八  

类别:集部 作者:刘勰 书名:文心雕龙

    《论说》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八篇。“论”与“说”在后代文体中总 称为“论说文”。本篇所讲“论”与“说”也有其共同之处,都是阐明某种 道理或主张,但却是两种有区别的文体:“论”是论理,重在用严密的理论 来判辨是非,大多是论证抽象的道理;“说”是使人悦服,除了古代常用口 头上的陈说外,多是针对紧迫的现实问题,用具体的利害关系或生动形象的 比喻来说服对方。后世的论说文,基本上是这两种文体共同特点的发展。

    本篇分两大部分:前两段讲“论”,后两段讲“说”。第一段说明“论” 的概念、类别及其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发展概况;第二段讲“论”的基本要 求,附论注释文和“论体”的同异。把注释一概归入论体,是很勉强的,不 过古代某些经传既独立成书,也表达了著者系统的学术见解,和一般学术论 著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三段讲“说”的含义和发展概况;第四段讲“说” 的基本要求。

    刘勰对论、说文的论述,除以“述圣通经”为“论家之正体”,表现了 他浓厚的尊儒思想外,在涉及魏晋期间“崇有”、“贵无”之争时,还搬出 了佛教的“般若之绝境”,这并非概念上的偶然借用,而是在“有”与“无” 这场大论战中,作为佛教徒的刘勰对这个重要问题的论断。这对我们全面研 究刘袈的文学思想是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刘勰“博通经论”(《梁 书•刘勰传》),对《文心雕龙》全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有关的,而对古代 论说文的总结,也提出一些可取的意见。如认为议论文要“弥纶群言,而研 精一理”;提倡能“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的论文:强调“辨正然否”,反 对讲歪道理而主张以理服人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以“悦”解“说”, 要求“说”必须使人“悦怿”。这既抓住先秦辩论家善用寓言服人的特点, 也是汉魏以后的杂说所继承的精华。刘勰一再肯定“动言中务”、“喻巧而 理至”的辩说,对总结和发扬古代“说”体的文学特点,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 (原文)

    圣哲彝训曰经 1,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 2;伦理无爽 3,则圣意不

    坠 4。昔仲尼微言 5,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 6,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 始于兹矣。自《论语》已前,经无“论”字 7;《六韬》二论 8,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 9: 陈政,则与议、说合契 10;释经,则与传、注参体

    11;辨史,则与赞、评齐行;栓文 12,则与叙、引共纪 13。故议者宜言 14, 说者说语 15,传者转师 16,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 者胤辞 17;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群言 19,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21,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 白虎通讲聚;述圣言通经 25,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26,严尤《三 将》27,敷述昭情 28,善入史体 29。魏之初霸 30,术兼名法 31;傅嘏、王粲 32,校练名理。迄至正始 34,务欲守文 35;何晏之徒 36,始盛玄论。于 是聃、周当路 37,与尼父争涂矣 38。详观兰石之《才性》39,仲宣之《去代》40,叔夜之《辨声》41,太初之《本玄》42,辅嗣之《两例》43,平叔之《二 论》44,并师心独见 45,锋颖精密 46,盖人伦之英也 47。至如李康《运命》48,同《论衡》而过之 49;陆机《辨亡》50,效《过秦》而不及 51;然亦其美矣。次及宋岱、郭象 52,锐思于几神之区 53;夷甫、裴頠 54,交辨于有 无之域 55: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 56,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 守于寂寥 57。徒锐偏解,莫诣正理 58;动极神源 59,其般若之绝境乎 60! 逮江左群谈 61,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 62。至如张衡《讥世》63,韵似徘说 64;孔融《孝廉》65,但谈嘲戏;曹植《辨道》66,体同书抄。 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67。

    〔注释〕

    1 彝(yí宜):永久的。2 伦:理。3 爽:差错。4 坠:失。5 仲尼:孔 子的字。微:精微。6 仰其经目:《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抑其经目”, 指不敢称“经”。抑:谦退。郑玄《论语序》说:“《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尺二寸(《十三经注疏》校刊记:当作二 尺四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者居一,又谦焉。”(见《仪记•聘礼》疏引) 7 经无“论”字:指经书没有以“论”字为篇 名或书名。 8《六韬(tāo 涛)》:兵书名,传为周代吕望著,大概是汉人 采掇旧说而成。二论:指《六韬》中的《霸典文论》、《文师武论》。9 条: 小枝。品:类。 10 契:约券,引申为符合。 11 传(zhuàn 撰):指解释 经书的著作,如《尚书传》、《左传》等。 12 铨(quán 全):衡量。 13 叙、引:叙即序,如《毛诗序》等;引指引言。范文澜注:“引,未详。”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中讲,引“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但认为“唐 以前文章未有名‘引’者”。刘勰以前,如汉代班固的《典引》、宋代谢庄 的《怀园引》等,都和作为文体的“序引”无关。西晋陆云有《赠顾骠骑二 首》(《有皇》、《思文》),都注“八章,有引”。兹录其一:“《有皇》, 美祈阳也。祈阳秉文之士,骏发其声,故能照明有吴,入显乎晋。国人美之, 故作是诗焉。”(见《陆清河集》卷二)这正是如序而稍简的“引”。纪: 纲目。 14 宜:适宜,应当。 15 说(yuè月):同悦。 16 转师:转相传 授。 17 胤(yìn 印)辞:指在正文之外加以说明的话。“胤”和“引”都 有续、延的意思。 18 揆(kúi 奎):道理。 19 弥纶:综合组织,整理阐 明。 20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齐物》:《庄子》中的《齐 物论》。 21 不韦:指吕不韦,战国时秦国相。《春秋》:指《昌氏春秋》, 由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著。 22 六论:《昌氏春秋》中有《开春论》、《慎 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沦》、《士容论》,合称“六论”。 昭:明白。 23 石渠:汉代宫中有石渠阁。论艺: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宣帝“语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汉书•宣帝纪》)。艺:六 艺,这里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因《乐经》失传,所以只“讲五经”。 24 白虎:汉代宫中有白虎观。通讲聚:《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讲聚”,无“通”字。东汉建初四年(公元 79 年),章帝曾召集有关官吏及“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后汉书•章 帝纪》)。25 述圣言通经:《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述圣通经”,无“言” 字。述:循。26 班彪:字叔皮,东汉初年历史家、文学家。《王命》:班彪 有《王命论》,载《汉书•叙传》、《文选》卷五十二。 27 严尤:字伯石, 汉代王莽时将领。本姓庄,避明帝刘庄讳改。《三将》:严尤的《三将军论》, 已佚,《全汉文》卷六十一辑得残文两条。 28 敷:陈述。 29 史体:和“正 体”相对而言。班彪的《王命论》,严尤的《三将军论》,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论述,来阐明当时的问题。 30 初霸,初建王霸之业,指 汉末建安(公元 196——220 年)后期。 31 名法:指名家和法家的学说, 主张以名责实,信赏必罚。32 傅暇(gǔ古):字兰石,三国时魏国文人。有《难刘劭考课法论》,载《三国志•魏志•傅嘏传》。王粲:字仲宣,汉未 文学家。有《儒吏论》、《务本论》等,见《全后汉文》卷九十一。 33 校 练:考核精练。名理:辨名推理。34 迄:到。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 240—248 年)。35 守文:原指帝王受命,遵守前代成法。这里借指 论文写作上的继承前人。刘师培《魏晋文学之变迁》说:“王弼、何晏之文?? 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名、法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盖成于傅嘏,而王、 何集其大成。”这正说明何晏等人之文和傅嘏的关系,以及正始玄论和名、 法家的关系。 36 何晏:字平叔,三国时魏国玄学家。玄论:探讨《老子》、《庄子》和《周易》等书的论著。37 聃(dān 丹):老子的名。周:庄子的 名。老聃、庄周是先秦老庄学派的创始者,后人尊为道家之祖。 38 尼父: 指孔子,字仲尼。涂:道路,指思想领域的地位。 39《才性》:指傅嘏的《才性论》,今不存。 40 《去代》:《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去伐》, 指王粲的《去伐论》,今不存。41 叔夜:稽康的字,三国时魏国思想家、文 学家。《辨声》: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载《嵇康集》卷五。 42 太初: 夏侯玄的字,三国时魏国文人。《本玄》:应为《本无》。《三国志•魏志•夏 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说:“玄尝著??《本无》、《肉刑论》。”《本 无》今不存。43 辅嗣:王弼(bì必)的字。他是三国时魏国学者。《两例》: 王弼的《易略例》旧分上下两篇。44 《二论》:指何晏的《道德论》。《世 说新语•文学》中说:“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 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又说:“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可见《道德二论》即《道德论》。 45 师心:独出心裁。 46 锋颖(yTng 影):笔力锋锐。颖:尖 端。 47 人伦:《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论”,无“人”字。译文据“论” 字。 48 李康:字萧远,三国时魏国文人。《运命》:指李康的《运命论》, 载《文选》卷五十三。 49 《论衡》,东汉学者王充著。这里指《论衡》 中《逢遇》、《累害》等篇论述命运的内容。过之:指艺术性方面超过《论 衡》。这说明刘勰能注意到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论说文。 50 陆机:字士衡, 西晋文学家。《辨亡》:陆机有《辨亡论》,载《文选》卷五十三。 51《过 秦》:指西汉作家贾谊的《过秦论》,载《史记•秦始皇本纪》。 52 宋岱(dài 代):晋人,曾任荆州刺史。《隋书•经籍志》载,他有《周易论》一卷,今不存。郭象:字子玄,西晋学者。有《庄子注》,今存。但有人认 为其中用了向秀注《庄子》的一些意见。 53 几神:几微精妙。 54 夷甫: 王衍的字,西晋文人。裴頠(wěi 委):字逸民,西晋思想家。 55 有无: 裴頠有《崇有论》(载《晋书•裴頠传》),认为“无”不能生“有”,“无” 只能在“有”的条件下起作用,反对当时盛行的“贵无”论。 56 滞:凝滞。57 寂寥:《老子》:“寂兮寥兮。”魏源《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篇:“寂兮, 无声;寥兮,无形也。”58 诣:到达。 59 动极:探究到底。神源,深奥之 理的极点。60 般(bō波)若:佛教术语,一般译为“智慧”,但指用以领会 佛教唯心主义“道体”的精神力量。晋代佛徒憎肇的《般若无知论》,反复 强调“实而不有,虚而不实”、“非有非无,非实非虚”、“用即寂,寂即 用”等(见《全晋文》卷一六四);刘勰既反对“崇有”,也反对“贵无”,正是从这种唯心主义的佛教观点出发。绝境:即晋僧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 论》中说的“冥神绝境”(见《全晋文》卷一六一),指无思无欲,无所爱 惜的一种思想境界。61 逮(dài 代):到,及。江左:长江下游一带,这里 指东晋。 62 前绪:前代余绪。绪:端绪。 63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 学家、文学家。《讥世》:张衡的《讥世论》,今不存。 64 韵:风韵,这 里指风格。俳(pái 排):嘲戏。 65 孔融:字文举,汉末作家。《孝廉》: 孔融的《孝廉论》今不存。 66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辨道》: 曹植有《辨道论》,见《续古文苑》卷九。67 已:止。

    〔译文〕

    圣贤阐明永恒道理的著作叫做“经”,解释经典、说明道理的著作叫做 “论”。“论”的意思就是道理;道理正确,就不会违背圣人的意思。从前 孔子所讲精微的话,他的弟子追记下来,因此谦逊地不称为“经”,而叫做《论语》。以“论”为名的各种著作,就是从此开始的。在《论语》之前, 还没有以“论”为名的著作;《六韬》中的《霸典文论》和《文师武论》, 这两个篇名大概是后人加上的吧!仔细考察“论”这种文体,其支流是多种 多样的:陈述政事方面的,就和议论文、说理文相合;解释经典方面的,就 和传文、注释相近;辨论历史方面的,就和赞辞、评语一致;评论作品方面 的,就和序文、引言同类。所谓“议”,就是说得适宜的话;“说”,就是 能动听服人的话;“传”,就是转述老师的话;“注”,主要是进行解释; “赞”,就是说明意义;“评”,就是提出公正的道理;“序”,就是交代 所讲事物的次第;“引”,就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这八种名目虽然各不相 同,总的来说都是论述道理。所谓“论”,是对各种说法加以综合研究,从 而深入地探讨某一道理。所以,庄周的《齐物论》,是用“论”作为篇名;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很明显地列有《开春论》、《慎行论》等六论。 到了汉代,汉宣帝在石渠阁,汉章帝在白虎观,前后两次召集儒生讨论五经 的异同;根据圣人的意旨来贯通经书中的道理,这是论文作家应该采取的正 当文体。至于班彪的《王命论》、严尤的《三将军论》,能够清楚地陈述感 情,并善于借用史论的形式。曹魏掌权的初期,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学说,所 以当时傅嘏和王粲的论文,能精练地考核名实,推论道理。到了正始初期, 仍致力于继承前代的论文;何晏等人,论述老庄玄学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 于是老庄思想充斥文坛,而和儒家争夺思想阵地。细读傅嘏的《才性论》、 王粲的《去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夏侯玄的《本无论》、王弼的《易略例》、何晏的《道德论》等,都是独出心裁,论点锐利而精密,这些 都是当时论文中比较精采的。此外,如李康的《运命论》,在论述命运方面 虽然和王充的《论衡》相同,《运命论》的文采却超过了《论衡》。陆机的《辨亡论》,有意摹仿贾谊的《过秦论》,却远远比不上它;但《辨亡论》 也是陆机的好作品了。再如宋岱、郭象等人的论文,能够敏锐地思考到精微 奥妙的深处;王衍、裴頠等人的论文,在“有”或“无”方面进行争辨:他 们都是在当时最突出,而又扬名后世的辩论家。但坚持“有”的人,完全拘 泥于形体的作用;注重“无”的人,又死守着无声无形的虚无之说。他们都 是徒然在偏激的理解上钻牛角尖,而不能求得正确的道理。探索到深奥之理 的极点,就只有佛教思想所理解的那种有无不分、无思无欲的最高境界。到 东晋时期,各家所谈论的,就只有老庄玄学了。这时虽也谈到一些新的东西,

    但大多数是前代话题的继续。至于张衡的《讥世论》,调子好像开玩笑;孔 融的《孝廉论》,只是作一番嘲戏;曹植的《辨道论》,就和抄书相同了。 言论不保持正道,这样的论著还不如不写。

    (二) (原文)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 1,追于无形 2,迹坚求通 3, 钩深取极 4;乃百虑之筌蹄 5,万事之权衡也 6。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 7;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 以论如析薪 8,贵能破理 9:斤利者 10,越理而横断;辞辨者 11,反义而取 通;览文虽巧,而检迹如妄 12。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13,安可以曲论哉?若 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 14,总会是同 15。若秦延君之注“尧典”16,十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18,三十万言 19。所以通人恶烦 20,羞学 章句 21。若毛公之训《诗》22,安国之传《书》23,郑君之释《礼》24,王 弼之解《易》,要约明畅 25,可为式矣 26。

    〔注释〕

    1 穷:尽,极力。有数:和下句“无形”相对,指具体的、有形的。《礼 记•表记》:“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疏:“仁有数者,行仁之道有度 数多少也。??言仁有数,则义亦有数;义有长短小大,则仁亦有长短小大, 互言之也。”2 无形:指抽象的。 3 迹坚:《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钻坚”, 译文据“钻坚”,即攻坚之意。4 钩深:《周易•系辞上》中有“钩深致远” 的说法,疏曰:“物在深处,能钩取之。”钩:取。5 筌(quán 全)蹄:指 工具。筌:捕鱼的竹笼。蹄:捕兔的器具。6 权衡:衡量,评价。权:秤锤。 衡:秤杆。7 弥缝:补合,这里指论述组织严密。隙:孔穴,漏洞。8 析:破 木。薪:木柴。9 理:指木柴的纹理。 10 斤:斧子。 11 辨:同“辩”,指 巧于言辞。12 检迹:考察实际。如:《平太御览》卷五九五作“知”,译文 据“知”字。13“唯君子”句:这是借用《周易•同人》中的彖(tuàn 团去) 辞:“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孔颖达疏:“唯君子之人于同(团聚)人 之时,能以正道能达天下之志。”刘勰借指论者应以正当的道理说服天下的 人。 14 杂:碎杂,指注释文字不是一个整体。 15 总会是同:刘勰认为分 散零碎的注释文字,会总起来也和论文相同。16 秦延君:名恭,西汉学者。 尧典:《尚书》中有《尧典》篇,这里是指作为篇名的“尧典”二字。17 十 余万字:汉代桓谭在《新论》中说:“秦近(“延”字之误)君能说《尧典》, 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见《汉书•艺文志》注引)18 朱普:字公 文,西汉学者。 19 三十万言:《后汉书•桓郁传》中说,桓荣(郁父)所 受朱普对《尚书》的解说是四十万言。20 通人:通达古今的学者。 21 章句: 解释经典的章节句读, 22 毛公:指毛亨,西汉学者,相传他曾注解《诗经》。 训:解释文字意义。《诗》:指《诗经》。23 安国:指孔字国,字子国,西 汉学者。曾给《尚书》作注。不过刘勰所看到的孔传《尚书》是后人伪托的。《书》:指《尚书》。 24 郑君:指郑玄,字康成,东汉经学家。《礼》: 这里指《周礼》、《仪礼》、《礼记》。 25 要约:简练。26 式:法式,模范。

    〔译文〕

    考察“论”这种文体,主要是用以把是非辨别清楚。不仅对具体问题进 行透彻地研讨,并深入追究抽象的道理;要把论述的难点攻破钻通,深入挖 出理论的终极。论著是表达各种思考的工具,用以对万事万物进行衡量。所 以,道理要讲得全面而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必须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 把论点组织严密,没有漏洞;文辞和思想密切结合,使论敌无懈可击:这就 是写论文的基本要点。因此,写论文和劈木柴一样,以正好破开木柴的纹理 为贵。如果斧子太锐利,就会超出纹理把木柴砍断;巧于文辞的人,违反正 理而勉强把道理说通,文辞上看起来虽然巧妙,但检查实际情形,就会发现 是虚妄的。只有有才德的人,能用正当的道理来说服天下之人的心意,怎么 可以讲歪道理呢?至于注释经典的文字,是把论述分散在注释中,这种碎杂 的注释虽有别于论文,但会总起来就和论文相同了。不过像秦延君注《尚书•尧 典》的“尧典”二字,就用了十多万字;朱普注《尚书》,用了三十万言; 这就为通达的学者所厌烦,而耻于从事烦琐的章句之学了。如毛亨的《毛诗 诂训传》、孔安国的《尚书传》、郑玄的《三礼注》、王弼的《周易注》等, 其传注都简要明畅,这些可算是注经的典范了。

    (三) (原文)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 1,故言咨悦怿 2;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 3。说 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 4,太公以辨钓兴周 5;及烛武行而纾郑 6,端木出 而存鲁 7,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 8,辨士云踊 9;从横参谋 10,长短角势

    11;《转丸》骋其巧辞 12,《飞钳》伏其精术 13;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

    14,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 15,五都隐赈而封 16。至汉定 秦、楚 17,辨士弭节 18,郦君既毙于齐镬 19,蒯子几入乎汉鼎 20。虽复 陆贾籍甚 21,张释傅会 22,杜钦文辨 23,楼护唇舌 24,颉颃万乘之阶 25, 抵嘘公卿之席 26;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27。夫说贵抚会 28, 弛张相随 29,不专缓颊 30,亦在刀笔 31。范雎之言事 32,李斯之止逐客 33, 并烦情入机 34,动言中务 35;虽批逆鳞 36,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至于邹阳之说吴、梁 37,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 38。敬通之说鲍、邓39,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而罕遇也 40。

    〔注释〕

    1 兑(duì对):《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周易•说卦》中说:“兑…… 为口舌。”意为“兑”是口舌的象征。2 咨:当作“资”,凭借的意思。怿(yì 意):喜悦。3 舜惊谗说:《尚书•舜典》中说,因为谗言太多,舜深感惊 震。谗:毁害好人的话。4 伊尹:名挚,商初的政治家。论味:《吕氏春秋•本 味》中讲到,伊尹曾用烹调方法作比喻,启发商汤治好国家。隆:兴盛。5 太公:即吕望,周代开国功臣。辨钓:传为吕望所写《六韬•文师》篇讲到, 吕望曾用钓鱼的道理向周文王比喻治理国家的方法。6 烛武:即烛之武,春 秋时郑国的大夫。《左传•僖公三十年》载,在晋国和奏国围困郑国的时候, 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不要消灭郑国。纾(shū书):解除。7 端木: 指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春秋时齐 国田常(《左传》作陈恒)出兵攻打鲁国,子贡前往说服田常转攻吴国,保全了鲁国。 8 暨(jì计):及,到。9 辨士:指战国时游说各国的策士。云 踊:即云涌。《史通•言语》:“战国虎争,驰说云涌。10 从(zòng 纵)横: 战国时期两种对立的斗争策略。苏秦主张联合六国抗秦,叫做“合纵”;张 仪主张各国与秦和好,叫做“连横”。从:同纵。 11 长短:《战国策》一 名《长短》,这里指众说纷坛。角:竞争。12《转丸》:《鬼谷子》中的一 篇,已佚。 13《飞钳》:《鬼谷子》中的一篇,陶宏景注:“飞,谓作声誉 以飞扬之;钳,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转丸》和《飞钳》在这里均指 辩说的方法技巧, 14 九鼎:传为夏禹所铸(见《史记•封禅书》)。《史 记•平原君列传》载:平原君赵胜说:“毛先生(赵胜门客毛遂)一至楚, 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大钟),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千百万之师。”15 六印磊落:蔡邕《释海》:“连衡者六印磊落。”(《全后汉文》卷七十 三)六印:苏秦曾佩六国相印。磊落:指相印众多的样子。 16 五都:《史 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封仪五邑”。隐赈(zhèn 震):即殷轸,富足 的意思。17 楚:楚霸王项羽。 18 弭(mǐ米)节:停止不前,弭:止,息。19 郦(lì力)君:指郦食其(yìjī意机),汉初说客。《史记•郦食其列传》 说:“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后来说服齐王田广归汉,田广已撤掉拒 汉守兵,适逢汉将韩信为争功而袭齐,田广以为郦食其与韩信通谋,使用汤 锅煮死郦食其。镬(huò或):锅,这里指镬烹,古代一种酷刑。 20 蒯(kuǎi 快上)子:指蒯通,汉初辩士。曾劝韩信背叛刘邦,刘邦抓到蒯通时,打算烹杀他,后又放了。21 陆贾:汉初辩士。籍甚:盛多,这里指声名之盛。22 张释:即张释之,字季,西汉文帝时的官吏。傅会:《汉书•爰盎(àng 昂去)传赞》:“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注:“张晏曰:因宜傅著会合 之。”傅:亦作“附”。这里指依附时事的言辞。《史记•张释之列传》说。 张释之做官十年未得升迁,后见文帝,“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 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 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23 杜钦:字子夏,西汉大将军王 凤的幕僚。《汉书•杜周传(附钦)》中说,杜钦常常说服王凤用其策谋而 “补过将美”。《全汉文》卷三十一辑其《说王凤》等八篇。24 楼护:字君 卿,西汉末年辩士。《汉书•游侠传》说他“为人短小精辩”,当时长安有 “楼君卿唇舌”之称。 25 颉颃(xiéhàng 斜杭):鸟飞上下的样子。万乘: 指帝王。 26 抵嘘:即诋(dǐ底)戏,挖苦、嘲笑的意思。公卿:封建社会 的高级官吏。 27 溯洄(sù huí素回):逆流而上。 28 抚会:顺着时机。 抚:循。会:运会,际会。范文澜注:“犹言合机。”即下文所说“顺情入 机”。 29 弛张:松弛和紧张,指陈说的缓和与紧凑。30 缓颊(jiá家阳平): 婉言陈说的意思。颊:脸的两旁。 31 刀笔:古代书写在竹简上,用笔写, 用刀削误。这里指书写,即下面说的“上书”。 32 范雎(jū居):字叔, 战国时辩士。他由魏国潜逃到奏国,但秦昭王长期不见他。范雎作《献书昭 王》(载《战国策•秦策三》),秦昭王才召见并开始重用他。33 李斯:秦 代政治家,止逐客:有人向秦始皇建议驱逐外来政客,李斯作《上秦始皇书》(即《谏逐客书》)谏阻。书载《史记•李斯列传》。 34 烦情:当作“顺 情”。机:时机。本书《总术》篇说:“因时顺机。” 35 务:机务,要务。36 批,触。逆鳞,相传龙的喉下有逆鳞,触动了它就要杀人。这里比喻向帝 王进言的危险之处。《韩非子。说难》中说:“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触)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37 邹阳:西汉作家。吴:指吴王刘濞(bì闭)。汉景帝时,邹阳仕吴,刘濞阴谋造反,邹阳有《上吴王书》劝阻。梁:指梁 孝王刘武。邹阳劝刘泌濞意见不用,便转仕刘武,又受谗言而下狱。邹阳以《狱中上书自明》获释,并被刘武待为上宾。以上两书均载《汉书•邹阳传》。

    38 咎(jiù旧):罪过。39 敬通:冯衍的字。他是东汉初年作家。鲍:鲍永, 东汉初将军。冯衍有《计说鲍永》,载《后汉书•冯衍传》。邓:邓禹,东 汉初将军。冯衍有《说邓禹书》,文残,见《全后汉文》卷二十。 40 骋: 施展其才能,指上书进言。罕:少。遇:待,优遇。《后汉书•冯衍传》中 讲到:“帝怨衍等不时至,??而衍独见黜(chù触)。”冯衍的不得志,原 因很多,而王莽之乱后投奔光武帝刘秀较晚是一个主要原因。刘勰认为他因 进说“事缓而文繁”,所以不遇,是夸大了辩说的作用。

    〔译文〕

    所谓“说”,就是喜悦;“说”字从“兑”,《周易》中的《兑卦》象 征口舌,所以说话应该令人喜悦。但过分追求讨人喜悦,就必然是虚假的; 所以,虞舜曾惊震谗言大多。自来善说的人,如商代伊尹用烹调方法来说明 如何把殷商治理强大,周初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说明怎样使周代兴盛;以及 春秋时期郑国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后,因而解救了郑国的危亡;鲁国的端木赐 说服齐国转攻吴国,因而保存了鲁国等:这些都是说辞中较好的。到了战国 时期,七国争雄,游说之士风起云涌;他们用合纵、连横之说参与谋划,用 纷坛复杂的计策来争夺权势,用圆转如弹丸的方法来施展其巧妙的辩辞,或 用首先飞扬声誉以引出对方的论点,然后加以钳伏的妙术。战国时毛遂一人 的辩辞,比传国之宝的钟鼎还贵重,他的一张嘴唇,胜过百万雄狮;苏秦佩 带着六国的一大串相印,张仪被封赠五座富饶的城市。到汉代平定秦、楚之 后,辩士们的活动逐渐停止。汉代的少数说客,如郦食其被齐王田广所烹杀, 蒯通也几乎被投入刘邦的汤锅。即使还有陆贾颇负盛誉,张释之的附会时事, 杜钦的文辞辨析,楼护以唇舌锋利称著,他们都活动于帝王的玉阶之前,戏 谈于王公大人的坐席之间;但都不过看风驶舵,迎合趋势,已没有人能逆流 而上以扭转大局了。“说”贵在合于时机,或缓或急,灵活运用,不仅仅是 婉言陈说,也要书写成文。如战国时范睢的《献书昭王》,要求进言献策; 秦代李斯的《上秦始皇书》,谏阻驱逐客卿;都循着情理而深入机要,言辞 动听而切中要务;虽然触及帝王的某些险要问题,却能功业告成,计议符合, 这就是向帝王上书方面善于陈说的了。此外,如西汉邹阳上书吴王和梁王, 比喻巧妙而道理恰当,所以,虽有危险却无罪过。又如东汉冯衍进说于鲍永 和邓禹,所讲之事既不紧迫而又文辞繁 多,所以虽然多次陈政言事,却很 少有人重用他。

    (四) (原文)  凡说之枢要 1,必使时利而义贞 2,进有契于成务 3,退无阻于荣身。自 非谲敌 4,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 5,飞文敏以济辞 6,此说之本也。而 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7 何哉?

    〔注释〕

    1 枢(shū梳):门窗的转轴,这里比喻关键性的东西。 2 贞:正。3契:投合。 4 谲(jué决):欺骗。5 披肝胆:表示至诚。6 文敏:文思敏 锐。济:成。 7 陆氏:指西晋陆机,这里指他在《文赋》中对“说”的解 释。炜晔(wěi yè委夜):光彩鲜明。诳(kuáng 狂):欺骗。

    〔译文〕

    说理文的关键,是必须使之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既要有助于政务 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荣显。除了欺骗敌人,就应该讲得忠诚可信。要 把真心诚意的话献给主上,用敏锐的文思来完成说辞,这就是“说”的基本 特点。可是,陆机的《文赋》却说:“说”的特点是表达明显而进行欺骗。 这是什么话呢?

    (五) (原文)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 1,致远方寸 2。阴阳莫贰 3,鬼 神靡遁 4。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5。

    〔注释〕

    1 人天:人间天上,指天地间的至理。 2 致远方寸:即上面所说“唯君 子能通天下之志”的意思。方寸:心。 3 阴阳: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这里 指前面所说“追于无形”的抽象道理。贰:疑惑。4 靡:无。遁:隐避。以 上两句都是喻指论说文的效力。 5 呼吸:一呼一吸之间,指时间的短暂。沮(jǔ举)劝:《韩非子•八经》:“明诽誉以劝沮。”劝沮或沮劝,都是勉励和阻止的意思。这里也是指论说文的效果。

    〔译文〕

    总之,道理通过语言来表达,把道理陈述出来就成为“论”。论说之词 可以深究天地间的至理,说服天下人的心意。即使抽象的阴阳变化之理,也 要说得令人不疑;秘奥的鬼神之道,也同样不能隐避。用“飞钳”等精妙的 方法来说服对方,能够很快就发生阻止或劝进的实际效力。


如果你对文心雕龙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心雕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