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1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2。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3傅丽姬4杀申生5而立奚齐6。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注释】1.觇:(chān掺)《国语•晋语六》:“公使觇之,信。”《礼记•檀弓下》:“晋人之觇宋者返。”《淮南子•俶真训》:“其兄掩户而入觇之。”《说文》:“觇,窥也。”这里用为暗中察看之意。
2.主父:即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公元前325~299年在位。前299年,他把王位传给小儿子何(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前295年,李兑帮助赵惠文王与赵武灵王长子章争夺君权,与公子成合谋,把赵武灵王围困在沙丘宫达三个月,赵武灵王因此被饿死。
3.优施:人名。春秋时期晋献公跟前的一个艺人。
4.丽姬:人名。或称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征伐丽戎时俘获的一个漂亮女人,作为自己的妾。
5.申生:人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
6.奚齐:人名。丽姬的儿子。
【译文】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信任人,那就会被别人控制。臣子对于君主,是没有骨肉之亲的,是因为受到形势约束而不得不侍奉君主。所以作为别人的臣子,窥伺暗查他们的君主的心思没有一刻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处在上位,这就是世上会发生劫持君主杀害主人的原因。做君主的如果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那么奸臣就会凭借这儿子来使自己阴谋得逞,所以李兑辅佐赵惠文王而把赵武灵王饿死了。做君主的如果非常相信自己的妻子,那么奸臣就会凭借这妻子来使自己阴谋得逞,所以优施辅佐骊姬进谗言杀死了申生而立奚齐为太子。凭妻子的亲近和儿子的亲密尚且不可以相信,那么其余的人也就没有可信任的了。
【说明】备内,就是防备内部,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后院起火”。如果仅是内部谋反,一般很难成功,关键的是内外勾结,所以能使领导人防不胜防。韩非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就是内外勾结。但韩非这个不能相信所有人的观点却很偏激,在这个世界上干任何事,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凡事都必须要依靠别人。所以,对人,并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认识不认识人的问题。如果能真正认清一个人,那么就可以完全相信他;如果对一个人了解不够,当然也就不能相信了。比如骊姬,虽然是自己所宠爱的女人,但她平日里经常显露出喜欢权势、喜欢炫耀等等,那么就要防备她,不能完全相信她。所以,最关键的是,领导人自己首先得做一个明白人,才不会被别人欺骗,乃至劫弑。
【原文】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適子1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2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处半。”人主弗知,则乱多资。故曰: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故王良3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晕围于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祸在所爱。”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4叁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士无幸赏,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则奸邪无所容其私。
【注释】1.適:(dí敌)古通“嫡”。正妻生的长子称嫡子,省称“嫡”。《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適以长,不以贤。”《韩非子•亡征》:“轻其適正,庶子称衡。”《列子•力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汉书•杜周传附翟义》:“此必適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篇海类编•人事类》:“適,適庶,与嫡同。”这里用为正室长子之意。
2.解:通“懈”。《诗•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礼记•杂记一》:“三日不解。”《易•杂卦传》注:“解,缓也。”本意为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之意。这里引申为减弱之意。
3.王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善御者。
4.偶:(ǒu藕)《书•君奭》:“汝明勗偶王,在亶,乘兹大命。”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译文】况且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君主,其后妃、夫人、正妻儿子做太子的,或者有想要他们的君主早点死去的想法。怎么样知道他们会这样呢?所谓的夫妻,没有骨肉的恩情,相爱就亲近,不爱就会疏远。俗话说:“母亲很好那么她的儿子就会被父亲抱在怀里。”那么反过来说,母亲被厌恶那么她的儿子就没人抱。成年男子到了五十岁而爱好女色的本性没有减弱,妇女年龄到了三十岁美丽的容颜就衰退了。以衰退了容颜的妇女来侍奉好色的男人,那么就会被疏远和看不起,而她的儿子也就怀疑自己不能成为继承人,这就是后妃、夫人希望她们的君主死去的原因。而唯有母亲成了太后而儿子成了君主,那么发布命令无不施行,下达禁令无不停止,男女之间的欢乐不会比先前的君主差,而独揽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政权毫无疑问了才能放心,这就是鸩酒毒杀绞缢扼杀之所以被使用的原因啊。所以《桃左春秋》说:“君主生病去世的不能达到半数。”君主不知道这些,那么混乱就会有更多凭借了。所以说:认为君主死了对自己有利的人众多,那么君主就危险了。所以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是为了打仗和赶路。医生善于吮吸别人的伤口,口含别人的脓血,并不是和病人有骨肉之亲,是因为有利益加在这些事上。所以造车的人造成车子,那就是想要别人富贵;木匠造成棺材,那就是想要人死亡。并不是造车人仁爱而木匠坏,而是因为别人不富贵,那么车子就卖不出去;人不死亡,那么就没有人来买棺材。木匠的人之常情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是在别人的死亡上。所以后妃、夫人、太子的党羽结成后就希望君主快死去,君主不死,那么他们的权势就不会大。他们的人之常情并不是憎恨君主,而是他们的利益是在君主的死亡上。所以君主不能不对那些因为自己的死亡而有利可图的人多加小心。所以说“日月有光圈围绕在外,它的毛病在内部;防备自己所憎恨的人,祸根却在所爱的人身上。”所以明白的君王不举荐没有经过参验的事情,不吃不寻常的食物;既打听远方的情况也要观察身边之事来审察内外的失误,省察相同和不同的言论来了解党派的区分,配合各种检验结果来督责臣下陈述问题的真实;拿事后的结果来对照事前的言行,按法令来治理民众,根据各方面情况来检验观照;对读书人没有侥幸的奖赏,奖赏不会逾越等级;诛杀必须与罪行相当,有罪一概不赦免;那么奸邪之人就没有地方可以容纳阴私了。
【说明】本节接着对防内作出说明,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什么会谋算自己?那就是“利益”!自夏启王天下以来,天下就成了人的天下,到夏朝末期,私有制愈演愈烈,所以商汤夺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更是畸形发展,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土地而算计,而奋斗,而抛头颅洒鲜血,人们都为了自己的私有利益而不顾社会的公有利益,不顾家庭的公有利益,不顾亲人的利益,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丧失了群体意识,而且也丧失了人类的良知。这种畸形状况一直发展到今天,私有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制度。但是现在的人们却忘记了,一个人必须是要依赖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生存下去的,就是鲁滨逊,也依赖了别人制造的工具和前人留下的智慧。人们在沉醉于私有利益的时候,往往就不在乎别人的利益,被眼前利益蒙蔽,从而也就成了睁眼瞎。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私有利益在作怪。因此,只要真正认清利益的根本所在,也就能很好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原文】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1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2鬵3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守法之臣为釜鬵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愬4。大臣比周5,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6是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也。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注释】1.除:《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老子•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脩除。”郑玄注:“脩除,治道路场坛。”《荀子•议兵》:“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除厄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六书故•地理二》:“辟草移地为除。凡除治皆取此义。”《玉篇•阜部》:“除,开也。”张溥《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这里用为修治、修整之意。
2.釜: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无足。《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数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钟(釜和钟,皆古量器名。亦指数量不多)
3.鬵:(zèng赠)古同“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4.愬:(su诉)《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诗•邶风•柏舟》:“薄言往诉,逄彼之怒。”朱熹注:“朔,告也。”《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说文•言部》:“诉,告也。愬,诉或从朔、心。”这里用为倾诉之意。
5.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6.周天子:这里是指东周天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朝统治者,战国时期,自周显王起,周天子就一直寄居在西周公和东周公的封邑内,已经名存实亡。
【译文】徭役多了,那么民众就劳苦;民众劳苦,那么权势就会兴起;权势兴起,那么反复修治就会越来越重;反复修治越来越重,那么地位高贵的人就会越来越富裕。辛苦民众来富裕地位高贵的人,就会造成势力让臣子有所凭借,这不是天下的长久利益。所以说,徭役少,那么民众就安定;民众安定,那么臣下就没有重权;臣下没有重权,那么权势就会消除;权势消除,那么德行就在上面了。如今水能胜火的道理是很明显的,然而用锅把水火隔开,水在锅的里面被烧开煎干,而火却能在锅的下面猛烈燃烧,水就失去了胜过火的作用。如今那法治能够禁止奸邪的道理与此相同,然而守法的臣子竟然充当了蒸锅,那么法治就在君主心里单独地明白,而已失去了之所以禁止奸邪的作用了。从远古的传说,《春秋》所记载来看,违反法令造反作乱而成为大奸臣的,未尝不是出自于尊贵的大臣。然而法令之所以防备的,刑罚之所以诛杀的,常常都是卑贱的老百姓,因此民众感到绝望,没有地方去告状倾诉。大臣们结党营私,蒙蔽君主抱成一团;暗地里友好而表面上假装互相憎恶,用来表示自己没有私心;他们互相作为彼此的耳目,来等候君主的疏漏;君主被蒙蔽了,没有门路来了解他们的阴谋;有君主的名义却没有君主的实权,大臣垄断了国家法令而独断专行——周朝天子就是这样的。偏的借用了正的权势,那么君臣上下就改变了地位。这是说君主不可以让臣下借用权势。
【说明】本节紧接着对利益作了补充说明,人人都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自己生活得比别人更好,按韩非的说法,这就造成了权势的兴起。因为有权管理别人,也就有权生活得更好一些。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韩非的老师荀子论述得更多更好,这里就不再赘言了。自从周朝建立以后,确实出现了新的官僚阶层,而这些官僚阶层确实比普通人生活得更好,因此导致人们无不向往更好的生活而读书当官。学而优则仕就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权势既然能使生活方式变得更好,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当然人们就首先要获得权势。然而君主在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所以人们的目光就放在大臣的地位上,大臣做得再好,也是君主得到利益,所以大臣们无不自己想做君主,所以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共有一百多个国家,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国。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但不久即走向衰亡。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再到战国末期,就只剩下了秦国。这种演变,也就是利益的驱使作用。而孔子所描述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则是对这种演变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