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文学第四

类别:子部 作者:刘义庆 〔南朝.宋〕 书名:世说新语

    1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

    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

    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

    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2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

    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

    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3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

    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塑土换心),逢彼之

    怒。」

    4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

    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

    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5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

    遥掷,便回急走。

    6何宴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宴闻弼名,因条向者

    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

    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

    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

    所不足。」

    9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

    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10何宴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

    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11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

    谓客曰:「身今少恶,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问。」

    12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屈。时人即以王理难

    裴,理还复申。

    13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

    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14卫□(王介)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

    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

    「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

    无膏肓之疾!」

    15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16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

    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

    类。

    17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

    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

    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

    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18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

    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王介)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

    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于一!」遂相与为友。

    19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

    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

    咨嗟称快,王亦以为奇,谓语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20卫□(王介)始度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王介)见谢,

    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王介)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昔

    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21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

    生,无所不入。

    22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

    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

    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

    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羽妾)如生母狗馨。」

    23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在阿堵上。」

    24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

    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25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

    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故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

    问,如牖中窥日。」

    26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

    27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28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

    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

    「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29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

    一卦为限邪?」30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

    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

    「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

    风?」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

    31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

    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

    鼻!」孙曰:「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32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

    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

    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33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

    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34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35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

    「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36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

    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

    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

    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37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

    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38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林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

    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绝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

    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

    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39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

    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

    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

    士见!」

    40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

    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扌卞)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41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

    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

    42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

    对。王叙致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

    王大惭而退。

    43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今

    小品犹存。

    44佛经以为祛练神明,则圣人可致。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

    尚不可诬。」

    45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精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

    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

    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

    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

    46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

    曰:「譬如泄水注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47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

    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祖举,一往参诣。由是知

    之。

    48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

    49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

    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50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

    少。

    51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

    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辄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

    其胜场,安可争锋!」

    52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讠于)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

    人深致。」

    53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

    遂诣刘,刘洗涤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

    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

    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

    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

    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

    善,曰:「张凭勃□(穴卒)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54汰法师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55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诸人曰:「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

    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鱼父一篇。谢看

    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

    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

    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凝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

    「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56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

    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

    以制彼。」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

    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抚掌而笑,称美良久。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

    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

    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58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入玄?」谢曰:「故当是其妙处

    不传。」

    59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

    所谶,便释然。

    60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

    61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

    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永言父东阳尚在,殷仲堪是东阳

    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

    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

    拔者久之。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64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即于坐

    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

    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65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

    乃是君转解。」

    66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67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

    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

    神笔。

    68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

    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

    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69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70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

    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

    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71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潘因此

    遂作家风诗。

    72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

    增伉俪之重。」

    73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

    退,着笔难广,广又不能答。

    74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扬州口谈至剧,太常辄云:「汝更思

    吾论。」

    75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

    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76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

    文,辄觉神超形越。」

    77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

    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78孙兴公作庾公诔,袁羊曰:「见此张缓。」于时以为名赏。

    79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

    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

    而不免俭狭。」

    80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

    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

    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81孙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

    82谢太傅问主簿陆退:「张凭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退答曰:「故当是丈夫之

    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

    83王敬仁年十三作贤人论,长史送示真长,真长答云:「见敬仁所作论,便足参微

    言。」

    84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85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86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

    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87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88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

    咏诗声,甚有情致;所咏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

    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89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90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

    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

    91谢万作八贤论,与孙兴公往反,小有利钝。谢后出以示顾君齐,顾曰:「我亦作,

    知卿当无所名。」

    92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王旬)在

    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

    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93孙兴公道:「曹辅佐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非无文采,酷无裁制。」

    94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

    遂以著书。」

    95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另作,无复向一

    字。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

    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97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

    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有诵曰:

    「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98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

    亦以高奇见贵。」

    99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

    固。」100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

    扇。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102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

    之间,诔以之成。

    103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

    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

    104桓玄下都,羊孚时为兖州别驾,从京来诣门,笺曰:「自顷世故睽离,心事沦蕴。

    明公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见笺,驰唤前,云:「子道,子道,来何迟!」即

    用为记室参军。孟昶为刘牢之主簿,诣门谢,见云:「羊侯,羊侯,百口赖卿。」

    译文:

    本篇包括学术和文学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当时清谈的情况,成为

    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尚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

    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浑夭仪所测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

    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如何计算。马融于是召他令他计算,郑玄把

    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

    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

    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

    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

    玄在上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

    竟因而免于难。

    二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时,有一次在旅舍中与服虔不期而遇,

    彼此素不相识。服虔在旅舍外坐在车上和别人说话,谈到自己正在注这部书,

    大意如何。郑玄听到许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和自己不谋而同。于是走到车边,

    对服虔说:“我久想注这书,目前尚未完成。适才听你所说,多与我相同。

    这样,我可把已注部分送给你,我就不再注下去了。”因此而成服氏《春秋

    传注》。

    三

    郑玄家里的婢女,个个都读书。有一次,他曾使唤一名婢女去做事,未

    能很好完成任务,想鞭打她,她还为自己辩护。郑玄大发脾气,叫人把这个

    婢女拖到泥水中罚站。一会儿,另一个婢女经过那里,问道:“胡为乎泥中?”

    (为什么站在泥中?)她回答说:“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说错了话,

    惹他生气。)(按:两人对答之辞,皆出自《诗经》。)

    四

    服虔既长于研究《春秋》,将准备作注,想参考别家学说的不同意见。

    崔烈召集门徒讲《春秋》,他于是隐名埋姓,替崔烈的门徒煮饭。每值崔烈

    开讲,就站在墙壁外偷听。听了多次,知道崔所讲的,并不胜过自己,就在

    崔烈的学生面前稍为议论一下崔的得失。崔烈闻知其事,不知道这是什么人,

    但向来听说过服虔,怀疑是他。第二天天未亮,服虔还在睡梦中,崔烈就前

    往大声呼唤:“子慎!子慎!”服虔被叫醒,匆忙间不知不觉答应了。两人

    从此成了朋友。

    五

    钟会编撰《四本论》完毕,很想让嵇康看一看,把它揣在怀中,决定送

    去,但又怕遭到拒绝。于是走到嵇康住处,从窗户外远远地抛进去,转身就

    跑。(按,最末一句原文“便回急走”,一作“便面急走’。)

    六

    何晏做吏部尚书,名望很高,前来请教的客人,座无虚席。王弼还不到

    二十岁,前往求见。何晏听人说过王弼这个名字,因此就把适才客人谈论时

    最精采部分转告他,并且说:“我认为这个道理讲得很对,还可以提出质难

    吗?”王弼于是提出质疑,座上的人均无从解答。这时,王弼又自问自答,

    反复辩论多次,都是满座宾客所赶不上的。

    七

    何平叔注《老子》,刚刚完成。拜访王弼时,发现王所注精到非凡,十

    分佩服,说:“象这样的人,才可以和他讨论宇宙与人生之间的大道理啊!”

    于是把自己的《老子注》改写为《道论》与《德论》。

    八

    王弼不满二十岁时走访裴徽,徽问他:“‘无’,确属万物所资用,但

    圣人不肯谈这个问题,而老子却反复论列,这是为什么呀?”王弼说:“圣

    人是体认‘无’的,可是不可能加以解诂,所以常谈到‘有’。老子、庄子

    也免不了说‘有’,不过往往是就圣人未谈及的常作些补充。”

    九

    傅嘏喜欢谈玄虚名理,荀粲擅长说玄远所指归。两人共谈时,时常发生

    争论,互不相喻,裴徽往往从中解释双方的命意所在,使彼此沟通,双方都

    感到畅快。

    十

    何晏注《老子》尚未完成时,会见王弼,王弼阐述自己注《老子》一书

    的要旨,比何高出一筹。因此何不再出声,只是唯唯诺诺,也不再替《老子》

    作注,却撰写了《道德论》。

    十一

    西晋时,有一些具有修养的人,走访王衍质疑,恰遇王衍前一天说话过

    多,感到疲乏,不能再答所问,于是对客人说:“我今天身体不舒适,裴逸

    民就在附近,你可以去请教他。”

    十二

    裴頠撰有《崇有论》,当时的人反驳他,无法使他降眼。唯有王衍到来,

    稍为使他为难。于是反对他的观点的人,就用王的论点来驳难他,使道理重

    新得到阐明。

    十三

    诸葛厷年轻时,不肯用功学习,开始与王衍清谈,就达到相当高超的境

    地。王衍叹息说:“你天才卓越出众,如果稍为用功研究,一定不愧为第一

    流名士。”后来诸葛厷阅读《庄子》、《老子》,再与王衍清言时,就足以

    和他抗衡。

    十四

    卫玠在童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想。”

    卫玠说:“(睡眠时)形体和精神并不结合在一起,梦,怎么会是想呢?”

    乐广说:“是有原因的,人从不梦见乘车进入老鼠洞去,捣齑时啃食铁杵,

    就是由于没有想这些,所以没有缘由。”卫玠想这个“因”,想了许久,还

    是想不通,终于病了。乐广闻知他害病,特意坐车去向他解说,卫玠的病才

    逐渐好转。乐广叹息说:“这个孩子心里必然不会有不治之疾。”

    十五

    庾子嵩读《庄子》,才读了一两卷就抛去,说:“完全没有与人不同的

    意思。”

    十六

    有客人(读《庄子》,读到“指不至,至不绝”时,不明了其意义,去)

    问乐广,乐广并不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只是用麈尾柄敲了敲几案,问:“达

    到了吗?”客说:“达到了。”乐广又把麈尾举起来,说:“如果是达到了,

    那又怎么能脱离呢?”客人于是领悟了其中道理,心悦诚服。乐广说话不多,

    意思却表达无遗,大都与此相类似。

    十七

    最初,为《庄子》一书作注的有几十家,没有谁能阐明书中要旨。向秀

    在旧注之外,加以解说它的意义所在,剖析很新奇,大受欢迎,庄子玄妙的

    凤旨从而得到畅通。唯独《秋水》、《至乐》两篇,稿子尚未写完,向秀就

    去世了。他的儿子很小,以致书稿零落,但还存在一个副本。郭象为人人品

    很低,却有俊才,他见向秀的注本在社会上没有流传,就剽窃据为己有,把

    《秋水》、《至乐》两篇补注,《马蹄》篇进行改注,其余各篇只在文句上

    稍为作了一些变动。后来向秀所注的本子公布出来了。所以,现在流行的《庄

    子注》有向、郭两种本子,注文大抵相同。

    十八

    阮宣子有名气,太尉王夷甫会见他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圣人的教化,

    是否相同?”阮回答说:“将无同?”王很欣赏他的答话,聘他做太尉府掾,

    当时的人称阮是“三语掾”。(意思是用三个字得到的掾官)。卫玠取笑他

    说:“一言就可聘了,何必三?”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言

    而聘,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人成为了朋友。

    十九

    散骑郎裴遐娶了太尉王夷甫的第四位女儿,婚后三天,王邀请所有的女

    婿举行宴会。当时著名人物,以及王姓、裴姓子弟都来参加。郭象在座,向

    裴遐挑战,要与他清谈,郭学识丰富,才气横溢,开始几个场合,裴遐谈得

    并不畅快。于是郭极力张扬,陈述非常广博,气势也很豪迈。裴从容不迫地

    把话清出条理,剖析深入、微妙。在座的人无不赞赏,连声称好。王夷甫也

    感到惊奇,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再这样谈下去了,将会被我女婿难倒的。”

    二十

    卫玠最初渡江来时,拜见大将军王敦。有天夜坐,王敦召谢鲲,卫玠见

    到谢十分高兴,就把王敦甩在一边,和谢一直清谈到曙光出现。整个夜里,

    王一句话也插不进去。卫身体向来孱弱,母亲常常禁止他清谈。这天夜里,

    因清谈过度,终于病倒了,以致再也不能起床。

    二十一

    往日有人说:丞相王导过江后,只谈“声无哀乐”、“养生”、“言尽

    意”这三大名理而已,但是宛转关联,妙趣横生,牵涉到各个方面,乃至无

    所不入。

    二十二

    殷浩被任命为庾亮的长史,来到建康。王丞相为他举行集会。桓温、王

    濛、王述、谢尚都在座。丞相亲自起身从帷帐上解下麈尾,对殷浩说:“我

    今天要与你共谈剖析名理。”于是,开始进行清谈,一直谈到三更时候。丞

    相和殷浩互相叙说,反复辩论。其余名流,概未介入。等到双方要说的都说

    完了,丞相于是叹息说:“刚才谈的这些内容,甚至从哪儿开始分析,如何

    引起争论,最终得出什么结论,统统被遗忘了。至于发言修辞,引喻相譬,

    都尽了最大努力。正始间名士清谈,正是这样的啊!”第二天,桓温对人说:

    “昨夜,听殷、王两位清谈,谈得好极了。谢仁祖听得兴趣盎然,我也时时

    有些心得。回头看王濛、王述两位司徒掾,一个象插在扩中的翣扇。一个象

    祭神用的草扎母狗一样。”(按:最末两句,原文为:“辄翣如生母狗馨。”

    历来无说,我把它断句为:‘辄翣如生,母狗馨。”生、馨均为语助词。)

    二十三

    殷浩见了佛家经典,说:“(世上的)道理也应当在这上面。”

    二十四

    谢安年少时,请阮裕讲述《白马论》。阮写给他看。谢看完,不能立即

    了解阮所说的,再次提出疑问。阮裕叹息说:“不但会说的人不可得,连了

    解(别人所说)的人也不可得!”

    二十五

    褚季野对孙安国说:“北方学者学问渊深广博。”孙回答说:“南方学

    者清通简要。”支道林听了他们的活,说:“圣贤本不用加以评说。从中等

    水平的人来看,”北方的人读书,好象在开阔的地方看月亮;南方的人求学,

    如同从窗口看太阳。”(意思是说:北人虽广博却欠周密,未免识见不高;

    南人所学少而精,但视野未免过于狭窄。)

    二十六

    刘真长与殷渊源清谈,刘所说的道理似乎不及殷,殷说:“讨厌你为什

    么不效法苦战的将军,驾着云梯向上进攻。”

    二十七

    殷浩说:“(韩)康伯未曾得到我的牙后慧。”(按:慧与惠通)来得

    牙后惠是说未曾因我为他吹嘘,使他得到好处。《晋书》韩康伯本传谓殷称

    其“能自标置”,也是这个意思。)

    二十八

    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善于清谈,所以前往拜访。殷浩并未全力以赴地

    畅述究竟,只是就有关问题提示一些旨要。大约讲了几百句,内容充实,加

    以条理分明,辞汇丰富,足够使人惊心动听。谢尚注精贯神,不觉满脸是汗。

    殷浩慢慢招呼随从:“拿手巾来给谢郎揩脸。”

    二十九

    桓温召集名流在一起讲说《易经》,每天讲一卦。简文帝想去听,等到

    得知每日一卦时,就转身回来了。他说:“卦所包涵的意义,说起来自然有

    难、易之分。怎么能限定一天讲一卦呢?”

    三十

    有从北方来的和尚,深通名理,与支道林在瓦官寺相逢,讲论《小品》。

    其时,竺法深、孙绰都在听。这位和尚多次提出疑难,林公辩答清清楚楚,

    内容辞令,都很爽利。这位和尚每次都被驳回。孙绰问深公:“上人应当是

    逆风家,为什么一向都不说话?”深公笑着未答。林公说:“白檀香不是不

    香,(只能顺凤)哪能逆风!”深公听着,大有不屑于和他分辨的态度。

    三十一

    孙安国到殷浩处谈论,彼此交锋,反复争辩,客主双方都没有间歇。左

    右盛来饮食,冷了再温,温了又冷。如此数次,都来不及吃。辩论越来越激

    烈,两人用劲挥动麈尾,麈尾毛脱落在食物中。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都忘

    记了吃饭。殷浩对孙安国说:“你莫作强口马,我会穿起你的鼻子。”孙说:

    “你没见过决鼻牛吗?别人会穿贯你的面颊!”

    三十二

    《庄子•逍遥篇》过去很难处理,一些名流只能从中寻味,却无法超出

    郭象、向秀两家注释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同太常冯怀谈论时,因为涉及《逍

    遥》,支道林于是独出新意,标榜郭、向所未说的道理,建立不同于诸名流

    的见解。后来大家就用支道林的说理进行清谈。

    三十三

    殷浩到刘淡处清谈,谈了许久,殷在道理上说不过刘,于是东扯西拉地

    用游词为自己辩护。刘惔便不再回答。等殷浩去后,他说:“乡巴佬,装模

    作样学着别人说这番话!”

    三十四

    殷浩虽然思虑通达,想得很远,然而对于《才性论》却特别精到。在清

    谈时,突然涉及《四本》,就好象汤池铁城,没有可以攻破的形势。

    三十五

    支道林撰写了《即色论》,论著完稿,送给王坦之看。坦之看后,一言

    未发。支道林说:“默而识之乎?”(按:“默百识之”,语出《论语》。

    意思是不用说什么就懂得了。)王说:“没有文殊菩萨,谁能够赏识呢?”

    三十六

    王羲之做会稽内史,新到任,恰值支道林在会稽。孙兴公对王说:“支

    道林(在理论上)标新立异,他所考虑的,很出色。你想见见他吗?”王本

    来自有才气,看不起支道林,对孙的话,没有理会。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

    同乘车到王处,王羲之故作姿态,没有和支交谈。一会儿,支就出来了。有

    一次,正值王外出,车停在门口,支对他说:“您不可马上离去,贫道我想

    和你稍为说几句。”因得论述《庄子•逍遥游》,一直滔滔不绝他讲了几千

    句,内容、辞藻,无不新奇,恰似鲜花焕发,艳丽无比。王听着不知不觉地

    解开衣带,宽敞袍服,现出一副倾慕的神情,一时不忍离他而去。

    三十七

    关于佛家三乘一些疑难问题,支道林分别作出评议,让人人能够明显地

    认识这些道理。他上堂宣讲时,大家在下面坐着听,都说已经通晓;等支道

    林下来和大家一起商讨时,却只懂得其中两乘,一到第三乘,就说不清楚了。

    所以三乘含义,弟子虽已得到传授,仍然没能完全领会。(按:刘孝标引《法

    华经》云:“三乘者,一日声闻乘,二曰缘觉乘,三曰菩萨乘。”都是说如

    何觉悟,方可得道。)

    三十八

    许询年少时,别人将他比做王苟子,许心里很不服气。其时,值一些名

    流和支法师都在会稽西寺宣讲,苟子也在座。许询怀着一腔怒火来到西寺,

    与王苟子辩论,要当场分个胜负。因而昔苦地使苟子为难,苟子大受挫折。

    反过来,许又让王用许的观点,许用王的观点,再一次进行辩论,王又输了。

    许对支法师说:“弟子刚才所讲的怎么样?”支道林从容他说:“你的话固

    然好,但为什么要苦苦地使人为难呢?这难道是为了探求真理而清谈吗?”

    三十九

    支道林拜访谢安,其时谢朗是个十多岁的小孩,而且刚刚病过一场,身

    体尚未复原。他和林公清谈、辩论,最后互相诘难,双方争持不下。谢朗母

    亲王夫人在隔壁听着,一再命人唤儿子回去,谢安留住不放。王夫人只好自

    己出来,说:“小妇人遭逢不幸(丈夫早死),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

    儿子身上。”边说边流泪,因而把儿子抱着进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

    嫂这几句话,言辞情感,慷慨激昂,甚至可以宣播四方。可惜未能让朝中人

    士得见。”

    四十

    支道林、许询等人同在会稽王书斋中(清谈)。支道林做法师,许询充

    都讲,支叙说一段,大家都感到心满意足;许提出一道难题,大伙无不欢欣

    鼓舞。座中各人,只知道叹赏两家了不起,却分辨不出道理究竟在何处。

    四十一

    谢玄在家守父丧,支道林前去和他清谈,一直谈至傍晚才辞别。有人在

    路上和支相遇,问他:“您从何处来?”他回答说:“今天和谢孝子大谈了

    一阵来。”

    四十二

    支道林从会稽来到建康,住在东安寺。王长史早准备一套精妙的玄理,

    并且用华丽的词藻写出,前去找支公清谈。支不大应对,王于是又叙说了几

    百句,自以为很出色。支道林慢慢他说:“我和你分手多年了,不料你在清

    谈方面,全无一点长进。”王深感惭愧地退了出来。(按:王长史疑非王濛。)

    四十三

    殷浩读《小品》,(对经中疑难处)写了大约二百个签条,都是含义精

    微、世人认为难以通晓的所在。他曾想就这些问题,和支道林讨论,竟没有

    达到目的。今《小品》还存在。

    四十四

    佛经认为修炼神明,就可以成佛达到圣人。简文帝说:“不知道能登峰

    造极否?不过,修炼功夫,终不可否定。”

    四十五

    于法开早先与支道林争名,后来群情逐渐倒向支公一边。于法开心里很

    不服气,就退隐到刻下。一天,他派遣弟子法威赴都城建康,嘱咐他一定要

    经过会稽,这时支道林正在讲《小品》,于是郑重告诫他,“支道林开讲,

    等你到达会稽,正逢讲到第几品。”因而告诉他可以轮番提出疑难问题几十

    个,又说:“这些疑难问题,都是过去无法讲通的。”法威遵照老师的话去

    见支公,果然正值支开讲《小品》,就照法开的指示提出质难。一问一答,

    往返多时。支道林眼看招架不住,就严厉地大声说:“你为什么受人之托,

    故意与我为难!”

    四十六

    殷浩问:“(人禀受自然之气而生,)自然是无心于禀受的,可是为什

    么世上好人少而坏人多?”大家部不知如何说好,刘惔回答说:“譬如把水

    倾泻在地上,纵横流漫,却没有正方和圆的。”众人听后,万分叹赏,奠不

    认为这是名通之论。

    四十七

    康僧渊最初来到江东,没有人知道他。他常常周旋在市上,靠乞求度日。

    一天,忽然前往殷浩处,值座上客人很多,殷招呼他坐下,稍稍和他说了几

    句应酬话。于是谈到义理,康僧渊说话的内容和措辞,都不愧为谈客。他先

    把要点举出,接着便一直贯串下去,畅所欲言。从此知名于世。

    四十八

    殷浩、谢安等人集会在一起,谢因而问殷:“眼睛注视着万物的形状,

    万物的形状是否投入到眼睛中来?”

    四十九

    有人问殷浩:“为什么将要做官,却梦见棺材?将要发财,却梦见粪秽?”

    殷浩说:“官,本来是丑恶腐败的,所以将要做官会梦见棺材,钱财,本来

    象粪土一样臭气熏天,所以将要得到它时梦见污秽。”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

    言通论。

    五十

    殷浩罢官后,谪居东阳,开始看佛经,先读《维摩诘经》,嫌“般若波

    罗蜜”过多:后来读到《小品》,又恨这句话太少。(按:“般若波罗密”

    是音译,“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佛典中常见此语。殷

    浩最初未读懂,所以嫌它多,等到懂了,又嫌少。)

    五十一

    支道林、殷浩,一同在宰相会稽王座席上。会稽王对二人说:“你二位

    不妨交锋试谈,不过,‘才性四本’是老殷的看家本领,有如崤函之固。你

    可要小心啊!”支道林最初谈论,极力避免涉及“才性”问题。等到经过三

    四个回合,争辩激烈时,不知不觉就陷入“才性四本”的旋涡中。这时,宰

    相会稽王拍拍肩膀笑着说:“这是他擅长的拿手戏,哪能和他争胜!”

    五十二

    谢安因有子弟聚集一起,便问:”《毛诗》中哪一句最佳?”谢玄吟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也吟了“訏谟定命,

    远猷辰告”两句,说这两句恰恰具有雅人深致。(按:前四句见《小雅》,

    后两句见《大雅》。訏,大也;谟,谋也。意思是:用大的谋略,制定诰命,

    及时颂布远近。谢安对此特别欣赏。)

    五十三

    张凭被举为孝廉,来到建康。自认为才气过人,一定要参加当时名流的

    行列,先想专访刘惔,同乡及同时被举的人都笑他。后来,他真的去拜访了

    刘惔,刘正在洗涤东西,料理一些杂务,招呼他坐在下边,和他说了几句礼

    貌性的话,全不把他放在心上。张凭想主动发表议论,一时找不到由头。一

    会儿,王惔这些知名人士都来清谈。当主人和宾客有说得不畅通的地方时,

    张凭远远地从最末尾的座位上发言,提出评论。话不多,但含义很深,使主

    客双方感到满意,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刘惔立刻邀他在上面就坐。清谈了一

    整天,还留他住宿。第二天早晨张凭告辞,刘惔说:“你且先回去,我将邀

    你同去拜见抚军。”(按:简文帝未登位时任抚军,)张凭回到船中,同伴

    问他在哪里过夜?张笑着没有回答。不久,刘惔派人来寻找张孝廉的船,同

    伴无不惊诧。张与刘惔同乘一辆车去拜访抚军。走到门前,刘先进去,对抚

    军说:“在下今天替您找到一位最合适的太常博士。”等抚军见到张,和他

    谈了一些话后,连声称好,并说:“张凭双膝钻进理论的深洞里了!”立即

    任用他做了太常博士。

    五十四

    竺法汰说:“(佛家所谓)‘六通’、‘三明’,同归于一。只是名目

    不同罢了。”(按,六通、三明,皆佛经中术语。六通是说三乘圣者所得的

    神通共有六种,即夭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其

    中宿命、天眼、漏尽,即为三明。)

    五十五

    支道林、诗询、谢安,这些名流集合在王濛家中。谢安对大家说:“今

    天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盛会,时光象流水般不可留住,这样的聚会,也难得经

    常有。应当共同谈论,发挥胸中所藏。”

    于是,许询问主人:“有《庄子》一书吗?”找得《渔父》一篇,谢安

    看了看题目,就请在座诸人各自叙说一番。支道林首先发言,讲了大约七百

    多句,言辞精美,才气超拔,大家都称好,接下来在座的都说完了,谢安问:

    “你们还有要说的吗?”都说再没有要说的了。谢最后略为提出一些疑难问

    题,随后就表达自己的意见。大约讲了一万多句,才华俊美,简直无敌,加

    以意气所在,别有寄托,大有超脱世外,潇洒自如的神情。在座的人个个感

    到心满意足。支道林对谢安说:“你洋洋洒洒,一气贯串到底,所以特别好

    啊!”

    五十六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善于清谈的名士,都聚集在会稽王那里。

    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意思是《易》之有象,妙在其形可以达变)。

    孙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意气飞扬,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

    他的说法,但又不能说服他。会稽王叹着气说:“假如真长来,一定会制服

    他。”于是,就去请刘惔。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惔到来时,

    要孙先说一遍刚才所说的理由,孙盛简略他说了一下,语气已大不如前。刘

    惔接下去,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也无法回答。

    满座同时鼓掌大笑,称赞不绝。

    五十七

    意和尚在瓦官寺,王苟子来找他清谈,让他先发言。意和尚对王说:“圣

    人有情吗?”王苟子答道:“没有。”又问:“(那么)圣人象(这根)柱

    子吗?”苟子说:“不!象算筹(按:这是一种类似算盘的计算工具)。算

    筹本身虽无情,但运动它的人有情。”意和尚说:“谁在运动圣人呢?”苟

    子答不出来,就走了。

    五十八

    司马太傅问谢玄:“惠子共有书五车,为什么没一句谈到玄学的?”谢

    玄回答说:“想必是绝妙的所在,没有传下来。”

    五十九

    殷浩被罢官,迁居东阳,读了大量的佛经,都能够深入理解。唯独经中

    讲到“事数”(按:如“四谛”、“十二因缘”等是)的地方不懂。遇到一

    个和尚,他把自己标记下来的向他请教,便清楚了。

    六十

    殷仲堪对玄学理论知道比较深刻,别人说他各门都研究过。他叹息说:

    “假使我懂得《四本论》,清谈时就不只是目前这样了。”

    六十一

    殷仲堪曾经问过慧远和尚:“《易》用什么做本体?”答说:“《易》

    用‘感’为体。”殷说:“(古书上有)‘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记载,

    这就是《易》吗?”远公含笑没有回答。(按:远公的意思是说:“又是,

    又不是。”所以笑而不言。)

    六十二

    羊孚的老弟娶了王永言的女儿。王家要看女婿,羊孚陪老弟同去。其时,

    永言的父亲王临之还健在,殷仲堪是临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向来长于谈

    名理,于是与殷仲堪共论:”《庄于•齐物篇》。殷向羊提出诘难,羊说:

    “等交锋到第四个回合时,您必然会同意我的说法。”殷笑着说:“各人阐

    明自己的见解而已,何必相同?”果然四次对答,彼此相通。殷叹息说:“我

    再提不出不同的观点了。”很长时间以来都叹赏这是新人新论。

    六十三

    殷仲堪说:“三天不读《道德经》,便觉得舌头发僵(简直说不出话来)。”

    六十四

    僧伽提婆初来,在王珣宅中讲《阿毗昙》。开始宣讲时,来的人尚未到

    齐,王珣弟弟僧弥就说:“我都明白了。”于是起座,在听讲者中找出三四

    位有修养的人,在另一间屋内开发讲座。提婆讲完,王珣问法冈和尚说;“弟

    子全未了解,阿弥如何会了解?他讲的怎么样?”法冈说:“大都说得不错,

    只有一小部分还未精到罢了。”

    六十五

    桓玄与殷仲堪共谈,每每互相洁难。大约一年多后,只一两个回合,桓

    玄就自己叹息,才思反而退步了。殷仲堪说:“这是你转入解悟的表现。”

    六十六

    魏文帝曹丕曾经限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做成一诗,如果做不到,就要

    动大刑法。东阿王应声吟成一首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

    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按:此诗一作:“煮豆

    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听了,感到特别

    惭愧!

    六十七

    魏朝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坚决辞让不接受。满朝公卿将校,

    由司空郑冲率领到大将军府劝进。郑冲派人骑着快马往阮籍处取《劝进表》。

    其时,阮籍正在袁孝尼家,因昨晚喝酒过多,尚在醉卧中。叫人扶起,临时

    草拟表文,不加任何修改,写好交给来使。世人认为确是神笔。

    六十八

    左思撰写《三都赋》,刚脱稿,便被当时的人所讥讽,使他很不高兴。

    后来送给张华看,张华说:“这可以和班固的《两都》,张平子的《二京》,

    鼎足而为三了。然而,你的作品不一定受人重视,应当请享有大名的学者出

    面推荐。”左思就去向皇甫谧求助。皇甫谧读赋后备加赞扬,并写了叙。于

    是,过去诋毁《三都赋》的人无不表示佩服,并代为宣传。

    六十九

    刘伶写《酒德颂》,寄托了他生平的思想志气。

    七十

    乐广善于清谈,却不长于写文章。打算辞让河南尹,特请潘岳代他作

    《表》。潘岳说:“可以。不过需要先听听你的意见。”乐广就申述自己所

    以辞让的理由,说了大约二百多句。潘把他的话经过组织,写成一篇著名文

    章。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不通过潘岳的手笔,播岳不听取乐广的旨意,

    就不会成就这桩美事了。”

    七十一

    夏侯湛补作周诗《南陔》等篇,完稿后,送给潘岳看。潘岳说:“不仅

    写得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出作者为人孝弟的天性。”潘因此(受到启发),

    作了《家风诗》。

    七十二

    孙子荆妻子死去一年后,去掉丧服,写了一首《除妇服诗》,送给好友

    王济看。王济说:“不知道是诗产生了感情,还是感情产生了诗?看罢,使

    人悲切,从而增进了夫妻的情谊。”

    七十三

    太叔广最善于说话,挚虞却长于写作。两人同在朝廷,官居卿位。每逢

    在大庭广众之中,太叔广发言,挚虞不能应对;回去后,挚虞执笔写成文章,

    向太叔广诘难,太叔广又无法回答。

    七十四

    殷融、殷浩两叔侄都能清谈,但是,在口才上有区别。殷浩说话很厉害,

    殷融常对他说:“你应当更多地去想想我所写的论文。”

    七十五

    庾子嵩把《意赋》写成后,被侄儿庚亮看见,问他说:”(您是有意还

    是无意?)如果是有意嘛,那就不是一篇赋所能表达得了的;如果是无意嘛,

    那又何必写它?”子嵩答道:“正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啊。”

    七十六

    郭璞《幽思诗》写道:”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说:“山和水,

    呈现一片萧瑟,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每次读了这诗,总觉得精神和形体都

    要超脱世外。”

    七十七

    庾阐开始撰写《扬都赋》,写到温峤与庾亮时,说:”温挺义之标,庾

    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意思是说温仗义,庾为众望所归,

    好比金的响声,玉的光泽。)

    庾亮听说《赋》已写成,请求一阅,并且赠送了一些礼物。庾阐把赋中

    “望”改为“俊”,“亮”改为“润”。(按:因亮是庾亮的名讳,必改。

    既然改亮为俊,为了叶韵,就改望为润。)

    七十八

    孙绰撰写《庾公诔》,袁羊说:“见此张缓。”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最好

    的称赏。(按:张缓一词,不详其义,)

    七十九

    庾阐《扬都赋》完稿后,送呈庾亮。亮因为和作者是本家,便大事吹捧,

    说可以与班固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并列。于是文人学士争着传

    抄,京城里纸价因而高涨。谢安说:“不能这样子!这是屋下架屋罢了。处

    处都模仿他人,未免过于浅陋。”

    八十

    习凿齿具有非凡的史才,桓温很器重他。不到三十岁,就由从事升迁为

    荆州治中。习凿齿在写给桓温的《谢表》中说:“不是遇到您,(这一辈子)

    不过是荆州的老从事而已。”后来,习在建康,见到简文帝。回到江陵时,

    桓温问他:“你看相王怎么样?”习答说:“我一生中尚未见过这样的人。”

    从此背逆了桓温的意旨,被派往衡阳做地方官。(因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

    袱,)头脑也不如以前。在病中,还撰写了《汉晋春秋》,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具有卓越的见解。

    八十一

    孙绰说:“《三都》、《二京》,是宣扬五经的(文学作品)”。

    八十二

    谢安问主簿陆退:“张凭为什么作母诔而父诔?”陆退回不作答说:“想

    必是男子汉的德行表现在生平事业上,(人人都能见到;)妇女的美德,没

    有讳就无从彰显。”

    八十三

    王修十三岁作《贤人论》,他父亲王檬把文章送给刘惔看,刘说:“见

    了敬仁所作的《论》,说明他已经够格加入清谈的行列”。

    八十四

    孙绰说:“潘岳的文章,灿烂得好比铺开锦缎,处处显示美丽无比;陆

    机的文章好比被沙淘金,往往也会发现一些宝贵的东西。”

    八十五

    简文帝称赞许询说:“玄度的五言诗,可以说是妙到一时无人能及。”

    八十六

    孙绰写完了《天台赋》,拿给范荣期看,并且说:”你不妨试试,抛在

    地上,定会发出玎珰的金石声。”范荣期说:“恐怕你所指的金石,不是音

    乐中的官商。”但他每读到赋中佳句,就说:‘应该承认是我们这些人才能

    讲出的话。”

    八十七

    桓温见到谢安所作的《简文帝谥议》,看完时,抛给座上的客人,说:

    “这是安石的碎金。”(意思是说:虽少,却极有价值。)

    八十八

    袁宏少年时期,家中贫困,曾经当雇工,给人运租谷。谢尚坐船路过,

    值夜间清风明月,忽然听到江边商船上有吟诗声,声调优美,富于情感,所

    吟的诗,又是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当即称赏不已。立即唤人去仔细寻问,才

    知道是袁吟咏自己所作的《咏史诗》。因此邀他过船叙谈,两人甚为相得。

    八十九

    孙绰说:”潘岳的诗虽浅,却洁净:陆机的诗虽深,但杂乱。”

    九十

    裴荣期撰写《语林》一书,开始问世,到处受到欢迎。当时少年人,没

    有一个不传抄的,人手一册。书中载有王珣所作《经王公酒垆下赋》,很有

    才情。

    九十一

    谢万撰《八贤论》,孙绰提出诘难,彼此小有争论。后来拿给顾君齐看,

    顾说:“我也作了。我知道你的论文是不会出名的。”

    九十二

    桓温要袁宏撰写《北征赋》,写成后,温与当时名士共看,一致称赏。

    王珣在坐,说:“可惜少了一句,如果用‘写’字收韵会更好。”袁宏于是

    立即执笔补了两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意思是:我心中

    有不尽的感慨,循着前人的遗风独自写了下来。)桓温对王珣说:“如今作

    赋的事,不得不推崇老袁了。”

    九十三

    孙绰说:“曹辅佐的才能,好象是拿白底发光的锦缎,裁剪给操持贱务

    的人做裤子穿,不是没有文采,可惜没有裁剪白糟踏了,”

    九十四

    袁宏撰写《名士传》,完稿后,见到谢安。谢公笑着说:“我曾经跟大

    家谈到在北方的事,只是当作游戏罢了,彦伯却用来写书。”

    九十五

    王珣在桓温手下做官,一天前去点卯时,伏在阁下,桓叫人暗中把他手

    版上写的禀白文书取来。王发现后就在阁下重写一通,没有用原来的一个字。

    九十六

    桓温北伐•袁虎跟随在部队中,因犯错误被免去官职。其时,正需起草

    紧急檄文,于是把袁叫来,要他倚在马前动笔。他手不停地写,顷刻之间就

    写满了七张纸,很可观,王珣在旁极力赞赏他的才气。袁虎说:“(才气再

    大,)也不过博得你口头上夸奖几句罢了。”

    九十七

    袁宏开始写《东征赋》,全未提到陶侃。(侃子)陶胡奴用计把袁关在

    小屋中,拿刀子威吓他说:“先父功勋如此昭著,你作《东征赋》,为什么

    疏忽不写?”袁宏被迫之下,无计可施,只好回答说:“对陶公,我在赋中

    大写特写,怎么说没有!”接着,便高声朗诵:“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

    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按,陶侃封长沙郡公。)为史所赞。”

    九十八

    有人问顾恺之:“你的《筝赋》比嵇康《琴赋》何如?”顾说:“不会

    欣赏的,把后来的作品放在一边;深具卓识的,就视为珍奇可贵。”

    九十九

    殷仲文富有天才,但读书不多。傅亮说:“假使殷仲文读书抵得袁豹一

    半,他的才华就不在班固之下。”

    一○○

    羊孚作《雪赞》说:“资清以化,乘气以霏,迟象能鲜,即洁成辉。”

    (意为:凭着清气化成雪花,趁着风飞散天空,遇到万物之象更加鲜明,在

    洁白中焕发无限光辉。)桓胤于是把这写在扇上。

    一○一

    王孝伯在京城行散,步到他老弟王睹门前,问:“古诗中哪一句最好?”

    睹正想着,还未回答,孝伯便吟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此句最好!”

    一○二

    桓玄曾经登上江陵城南楼,说:“我现在要给王孝伯作《诔》。”独自

    吟咏了许久,接着就动笔。坐下不一会儿,便把《诔》写成了。

    一○三

    桓玄统治西部地区,管辖荆、江两州,兼都督、后将军两府,还有一国。

    其时,开始下头场雪,以上五处,同来庆贺。五份贺简,同时到达。桓玄在

    大厅上,随到随答,他写在贺简后的答辞,斐然成章,而且互不馄杂。

    一○四

    桓玄(于元兴元年)进入首都。其时,羊孚做兖州别驾,到府门求见。”

    他的门笺上写道:“自顷世故暌离,心事沦蕰。明公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

    以一源。”(意为:近来因世务纷纭,心事重重未能开朗。是您从层层阴晦

    中现出曙光,澄清了所有河流归于一个源头。)桓玄见后,很快把他叫到页

    前,说:“子道!子道!为什么来得这样迟?”立即用羊孚做记室参军。

    孟昶这时做刘牢之的主簿(按,刘牢之反对桓玄),到桓玄府门请罪,

    见了羊孚,说:“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全靠你了!”


如果你对世说新语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世说新语》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