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三之笔势〔能书附〕

类别:子部 作者:宋·苏易简 书名:文房四谱

    《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夫四谱之作,其用者在于书而已矣,故《笔势》一篇附之。

    《真诰》曰:“三皇之世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飞篆之迹,以为颁形。梵书分破二道,坏真从易,配别分支,乃为六十四种之书。”又《真诰》曰:“三君手迹,杨君书最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细。大较虽效郄愔笔法,力兼二王而名不显者,当以地微,兼为二王所抑。”(掾书学杨而字体劲利)

    又云:八会书,文章之祖也。夫书通用墨者何?盖文章属阴,自阴显于阳也。又云:神仙之书,乃灵笔真手也。时人咸云:兔毫无优劣,笔手有巧拙。

    王羲之《笔势论》云:凡欲书时,先干研墨,安著水中。研墨须调,不得生用,生用则浸渍慢涩,点笔之法,只可豆许大,湿不宜大点。横画之法不得缓,缓即不紧。竖牵之法不得急,宜卓把笔立,笔头先行,笔管须卓立,竖傍则曲也。轻健妙真,书之法也。草行之法,即任意也。

    又云:初学书时,不得尽其形势,先想成字,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得形势,三遍须少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加其泄拔。须俟笔滑,不得计其遍数。又云:手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得其体势。大者促之令小,小者放之令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又《书法》云:点之法,如大石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瓜子,或如科斗。落手之法,峨峨若长松之倚溪;立人之法,如鸟在柱首。又云:一点失,如美人之无一目;一画失,如壮士之无一肱。

    吴沈友少好学,时人以友有三妙:一舌妙,二力妙,三笔妙。

    赵壹《非草书》曰: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皆黑也。

    王羲之与谢安书曰:复与君,此真草所得,极为不少,而笔至恶,殊不称意。

    蔡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芒,颇欲似篆。伯喈得之,不食三日,惟只大叫欢喜。

    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搥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其后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临死启囊授其子会。繇能三色书,然后最妙者八分。

    《笔阵图》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之次,吉凶之兆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右军云: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又云:草书欲缓前急后,斯至诀也。又云:古谓之填书,今之勒字也。

    《墨薮》云: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又云:凡笔,乃文翰之将军也,直宜持重。

    又云:凡书,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不妄想。要在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王逸少先少学于卫夫人,自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书;又之许,见钟繇、梁鹄书;又入洛,见蔡邕《石经》;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徒费年月,遂兼众家习之,特妙。

    卫夫人见王羲之书,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妾近见其书,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子必蔽吾书名。”(晋安帝时,北郊祭文命更写之。工人削之,羲之笔已入七分)

    虞世南《笔髓》云:夫书须手腕轻虚。夫未解书则曰一点一画,皆求像本也,乃自取拙见,岂知书耶?太缓则无筋,太急则无骨,侧管则钝,慢则肉多,竖笔则锋直,干枯则势露。宜粗而不锐,细而不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又云:夫笔长短不过五六寸,搦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宜指实掌虚。

    王方庆于太宗时,上其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繤,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裒,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书共十卷。上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叙其事以赐,举朝为荣。

    贞观六年正月八日,令整理御府今古法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汉元始中,征天下小学。

    张融善草书,自美其能。帝曰:“卿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之法。”答曰:“臣亦恨二王无臣之法。”

    梁武帝论萧子云书曰:“笔力精劲,心手相应,巧逾杜恕,美过崔宴,当与元帝并驱争先。”其相赏如此。

    齐高帝为方伯,居处甚贫,诸子学书,常少纸笔。武陵王晔尝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书。

    夫握笔名指,一指在上为单钩,双指为双钩,指聚为撮笔,皆学书之因习也。伪蜀士人冯偘能书,得二王之法。然而以二指掐笔管而书,故每笔必二分,迹可深二三分,斯书札之异者也。

    汉谷永,字子云,与娄护字君卿俱为五侯上客。人号曰:“谷子云笔札,娄君卿唇舌。”

    晋王献之,字子敬。方学书,父羲之常后掣其笔,不得,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后果能以箒帚泥书作大字,方一丈,甚为佳妙,观者如堵。笔札之妙,时称二王。”

    僧智永于楼上学书,有秃笔头十瓮,每瓮数石。人求题头,门限穿穴,乃以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退笔冢,自制铭志。

    李阳冰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筭,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张伯英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晋书》:王逸少书字,若金帖墨中,炳然可爱。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也。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书入能。

    刘德升,字君嗣,能书。胡昭、钟繇俱善书,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王羲之,旷之子。早于其父枕中窃读《笔说》,父恐其幼,不与,乃拜泣而请之。

    王僧虔博涉经史,兼善草隶。齐太祖谓虔曰:“我书何如卿?”虔曰:“臣正书第一,陛下草书第二,正书第三。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上笑曰:“卿善为辞也。然天下有道某不与易。”又高祖尝与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虔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者也。”

    欧阳询书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褚遂良须手和墨调,精纸良笔,方书。

    张旭得笔法,传于崔邈、颜真卿。自言:“始吾观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得其神。”饮醉辄书,挥笔大叫,以头揾水墨中,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观,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也。

    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

    魏明帝起凌云台,先钉榜木题之。乃以笼盛韦诞,辘轳引上书之。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及下,须发尽白。乃诫子孙绝此楷法。

    天下名书,有荀舆《貍骨药方帖》,王右军《借船帖》。右军尝醉书数字,点画象龙爪,后遂有龙爪书。

    宋太祖问颜延之:“诸子谁有卿风?”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敻得臣义,跃得臣酒。”萧隶贫无纸,止画窗尘以学书。

    羲之永和九年制《兰亭序》,乘兴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太宗后于玉华宫大渐,语高宗曰:“若得《兰亭序》陪葬,即终无恨矣。”高宗涕泣而从之。

    世传宣州陈氏世能作笔,家传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后子孙尤能作笔。至唐柳公权求笔于宣城,先与二管,语其子曰:“柳学士如能书,当留此笔。不尔,如退还,即可以常笔与之。”未几,柳以为不入用别求,遂与常笔。陈云:“先与者二笔,非右军不能用。柳信与之远矣。”

    孙敬事母至孝,每得甘蔗,必奔走奉母。每画地书,真草皆妙也。

    卫恒每书大字于酒肆,令人开之纳直,以偿酒价。直足,则埽去之。

    唐太宗《笔法》云:“攻书之时,当收视听,绝虑怡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元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如鲁庙之器也。”又云:“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拗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前蜀王氏朝伪相王锴,字鳣祥,家藏书数千卷,一一皆亲札,并写藏经。每趋朝,于白藤檐子内写书。书法尤谨,近代书字之淫者也。


如果你对文房四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房四谱》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