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1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2祗3恭厚4,鲠5固6慎完7,则见以为掘8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锦,则见以为刿9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10而不让11;闳12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13;殊释文学,以质14信15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注释】1.纚:(li厘)《诗•小雅•采菽》:“汎汎杨舟,绋纚维之。”《抱朴子•外篇•知上》:“徒薪曲突於方炽之火,纚舟弭檝於冲风之前。”《后汉书•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这里用为系住之意。
2.敦:《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左传•成公十六年》:“民生敦厐。”《国语•周语上》:“敦厐纯固于是乎成。”这里用为丰富、丰厚之意。
3.祗:(zhī支)《书•皋陶谟》:“日尹祗敬六德。”《诗•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诗•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祗自尘兮。”《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左传》:“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祗,敬也。”《广雅》:“祗,祗敬也。”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4.厚:《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里用为形容词,谓淳厚、厚道之意。
5.鲠:(gěng)这里用为刚直、正直之意。
6.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谆,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韦昭注:“固,一也。”《礼记•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荀子•儒效》:“尽善挟洽之谓神。曷谓固。”《广韵•暮韵》:“固,一也。”这里用为坚定专一之意。
7.完::《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荀子•议兵》:“完全富足而趋赵。”《战国策•秦策一》:“不如伐蜀之完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贾谊《治安策》:“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说文》:“完,全也。”这里用为完备、完整之意。
8.掘:通“拙”。《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而秦阳以盖一州。”这里用为愚笨、粗劣之意。
9.刿:(gui贵)通“昧(mei妹)”。《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荀子•不苟》:“廉而不刿。”《荀子•法行》:“廉而不刿,行也。”《韩非子•难言》于省吾新证:“刿应读作昧……昧谓暗昧。”这里用为暗味之意。
10.谮:(zèn郑)《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公羊传•庄公元年》:“夫人谮公于齐侯。”《玉篇》:“谮,谗也。”这里用为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之意。
11.让:《书•尧典》:“允恭克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国语•周语》:“让,文之材也。”《国语•晋语》:“让,推贤也。”《这里用为退让、谦让之意。
12.闳:(hóng宏)通“宏”。《礼记•月令》:“其器圆以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汉书•扬雄传下》:“闳言崇议。”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濩闳泽。”《汉书•张山拊传》:“人则乡唐虞之闳道。”这里用为宏大之意。
13.史:《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礼记•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郑玄注:“史谓策祝。”这里用为文辞繁多之意。
14.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孟子•万章下》:“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本义为本质,这里用为内容之意。
15.信:(shen伸)古同“伸”。《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信之而直. 则取材正也。”《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
【译文】臣韩非并不是很难言说,之所以很难言说:说话顺畅比周圆滑润泽,言辞洋洋洒洒相互连缀,就会被认为华而不实;丰厚恭敬厚道,刚直坚定谨慎完备,就会被认为是笨拙而不伦不类。长篇大论旁征博引,联系类同而相比较,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用。总要细致概括简要,直接了当不加修饰,就会被认为是暗昧而不明辩。激烈急促想拉亲套近,想摸清别人的内心思想,就会被认为是无中生有而不谦让。宏大广博,漫无边际,就会被认为是浮夸而不切实用。家常小事,具体详细,就会被认为是浅陋。言谈接近世俗,言辞不背逆世俗,就会被认为是贪生怕死而阿谀奉承上级。言谈远离世俗,奇异独特而轰动世间,就会被认为是荒诞不经。言辞敏捷巧妙,极富华丽辞藻,就会被认为是文辞繁多。特异地解释文章,将内容任意展延,就会被认为是鄙陋。动不动就说《诗》、《书》,称颂古代,就会被认为是歌功颂德。这就是臣韩非之所以很难言说而深感忧患的原因。
【说明】这是韩非给韩王的上书,韩非认为战国时期人心混乱,各种学说纷纷扬扬,说什么的都有。所以他在这个时候什么都不想说了,这就难言!难言,并不是不想言,也不是不能言,而是不想加入到那些无谓的争辩中。
【原文】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誉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1善谋而吴戮之,仲尼2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3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4,至圣5也;伊尹6,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则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7说纣8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9炙10;鬼侯11腊12;比干13剖心;梅伯14醢15;夷吾束缚;而曹羁16奔陈;伯里子17道乞;傅说18转鬻19;孙子20膑21脚于魏;吴起22收泣于岸门,痛西河23之为秦,卒枝24解于楚;公孙痤25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26奔秦;关龙逄27斩;苌弘28分胣29;尹子30阱于棘;司马子期31死而浮于江;田明32辜33射;宓子贱34、西门豹35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36死而陈于市;宰予37不免于田常38;范雎39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40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注释】1.子胥:人名,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出逃,经历宋、郑等国入吴,后为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他曾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齐,他又以越为心腹之患,劝勿攻齐。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因死。
2.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荀子•非十二子》:“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3.管夷吾:即管仲,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汤:商王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5.圣:《诗•小雅•巧言》:“圣人莫之。”《诗•小雅•小宛》:“或圣或否。”《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论语•子罕》:“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吕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本义是指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之词。宗教圣徒对所崇拜事物的也尊称圣人。又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这里用为神圣的、又有聪明而才智胜人之意。
6.伊尹:尹是官名。传说伊尹出身奴隶,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曾对汤“七十说而不受”,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在商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商朝实权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之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今佚),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7.文王: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和昌贤德,想传位给他们,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古公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格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见周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
8.纣: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帝辛。《尚书•微子》:“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之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传说其荒淫无度,酒池肉林,使得很多中下层官僚仿而效之,自己的财产不够,于是便向人民横征暴敛,拼命收刮,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于公元前1044年被周武王推翻。
9.翼侯:人名,殷商时期诸侯国君主。
10.炙:(zhì自)《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薦,或燔或炙。”《礼记•曲礼》:“毋嘬炙。”《礼记•礼运》:“以烹以炙。”《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这里用为烧烤之意。
11.鬼侯:人名,《史记》作九侯,殷商时期诸侯国君主。
12.腊:《仪礼•有司彻》:“无腊与肤。”《广雅•释器》:“腊,脯也。”《穆天子传》:“鱼腊。”《晋书•谢安传》:“布千匹,腊五百斤。”这里用为干肉之意。
13.比干: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14.梅伯:人名,殷商时期诸侯国君主。
15.醢:(hai海)《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鱣鲔之醢。”《广雅•释器》:“醢,酱也。”这里用为肉酱之意。
16.曹羁:人名,春秋时期曹国大夫。
17.伯里子:人名,即百里奚。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
18.傅说:人名,其原在傅岩地方作建筑工人,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为宰相。《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
19.鬻:(yu育)《左传•昭公十四年》:“鲋也鬻狱。”《国语•齐语》:“市贱鬻贵。”《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牧养牲者五羊之皮。”这里用为卖,出售之意。
20.孙子:人名,即孙膑。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尝与庞涓俱学兵法,涓既仕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断其足而黥之。
21.膑:(bìn殡)《书•刑德》:“放膑者,脱去人之膑也。”《周礼•司刑》注:“周改膑作刖。”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孙子膑脚。”《汉书•刑罚志》:“髕罚之属五百。”这里特指古代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
22.吴起:为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师事左丘明的弟子曾申。他初为鲁将,后为魏将,因率兵击秦并参加攻取中山之战,被荐为西河郡守。魏武侯时,吴起甚有声名,后受大臣王错排挤,去魏入楚。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进行变法,楚因而强盛一时。悼王既死(前 381),宗室大臣作乱,吴起被攻杀于治丧之所。吴起不仅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兵书在战国和西汉时十分流行。
23.西河:地名,战国时魏国郡名。位于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24.枝:(zhī支)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管子•内业》:“四枝坚固。”《荀子•儒效》:“若生四枝。”《韩非子•难言》:“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吕氏春秋•圜道》:“人之有形体四枝。”枝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25.公叔痤:人名,战国时期魏国宰相。
26.公孙鞅:人名,(约公元前390~前338)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原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因功受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故称商君或商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进说秦孝公。始说以“帝王之道”,未能投合;继说以“霸道”和“强国之术”,遂见重用。秦孝公元年(前 356)任左庶长,旋升大良造。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取消分封制和世袭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法令等。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贵族诬陷被秦惠王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被杀,但变法成果仍沿袭不变,促使秦国奠定了富强的基础。商鞅无原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计29篇,今存24篇,为战国时法家所辑录,这些著作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27.关龙逢:夏桀王的臣子,因谏诤夏桀王而被杀。《荀子•解蔽》:“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
28.苌弘:人名,春秋时期周灵王大臣。
29.胣:(chǐ迟)这里用为剖腹挖肠之意。
30.尹子:人名,春秋时期人。
31.司马子期: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子期:人名,楚国大夫子西之弟,为大司马,白公作乱,杀子西、子期于朝,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32.田明:人名,即齐明,一曰田光,均见《战国策》。
33.辜:《周礼•秋官•掌戮》:“杀王之亲者辜之。”《韩非子•内储说上》:“大罪莫重辜磔于市。”这里用为肢解、分裂肢体的酷刑之意。
34.宓(mì泌)子贱:孔子的学生。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以德行著称。
35.西门豹:人名,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36.董安于:人名,春秋时期晋国人,晋卿赵鞅的家臣。晋国内乱,董安于力劝赵鞅要及早防备晋卿范氏、中行(háng航)氏的进攻,未能被赵鞅采纳。晋卿智伯发现安于的才干,怕他发挥作用,对己不利,于是威逼赵鞅迫使安于自杀。董安于死后,尸体被陈放在市中示众。
37.宰予:孔子的学生,姓宰我,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以“言语”著称。
38.田常:人名,春秋时期齐国大臣。也作田成常、田成恒、田恒、田子、陈恒、陈成子,“成”是他的谥号。他的祖先陈公子完因内乱而逃到齐国,从此将陈氏改姓田。田完的后代逐渐强盛,到齐悼公时,陈厘子田乞已控制了齐国大权。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代立,继续推行他父亲争取民众的办法,用大斗出贷,用小斗收取。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田常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
39.范雎(jū居):人名,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叔。早年在魏国时,曾受人陷害而被打断肋骨,后逃到秦国,改名叫张禄,做了秦昭襄王之相。后受封于应(位于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号应侯。
40.忤:(wǔ五)《战国策•燕策》:“不敢与忤视。”这里用为背逆之意。
【译文】所以度量标准虽然很正,但上面未必能听;行为方式的道理虽然很全面,但上面未必能用。大王如果认为这些话不真实而不信,从小处说就会把这些话当成诋毁诽谤,从大处说就会把这些话当成是祸害、灾难会灭亡自身。所以伍子胥善于计谋而被吴王赐死,孔子善于说教而被匡人围攻,管夷吾很贤能但被鲁国囚禁。难道这三个大夫不贤能吗?是三个君主不明智呀。上古时代有商汤王,很神圣而聪明;有伊尹,极有智慧。那最有智慧的臣子劝说极神圣而聪明的君主,但还是游说了七十次而没有被接受,直到伊尹亲自拿着锅子砧板去做商汤王的厨师,与商汤王亲昵接近,然后商汤王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任用了他。所以说,以最有智慧的人去劝说最神圣的人,未必一到场就被接受,伊尹劝说商汤就是这样;以智慧来劝说愚蠢必然不听,周文王劝说商纣王就是这样。所以周文王劝说商纣王就被商纣王囚禁了;鄂侯劝说商纣王而被烧烤死去;鬼侯劝说商纣王而被杀死做成干肉;比干劝说商纣王而被剖开心腹;梅伯劝说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管仲在鲁国被捆绑;曹羁劝说劝说曹伯不听而逃到陈国;百里奚在路上讨饭;傅说做奴隶时被转卖;孙膑在魏国因庞涓的谗言而被处砍腿的刑法;吴起当西河守被魏武侯召回时在岸门抹泪,痛惜西河郡将成为秦国的土地;最后在楚国因为变法得罪人而被五马分尸;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栋梁之才公孙鞅却被认为是神志错乱,公孙鞅只好投奔秦国;关龙逄向夏桀进谏而被杀;苌弘被开肠剖腹;尹子被抛在荆棘中致死;司马子期尸体漂在长江上;田明被分尸;宓子贱、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死在别人手上;董安于死了后还被陈尸街上示众;宰予不免被田常诛杀;范雎在魏国时被打断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世间仁爱贤惠忠良有道德的读书人,不幸碰上乱世并愚昧的君主而遭到杀害。虽然贤良神圣的人也不能逃脱死亡、避免遭受凌辱,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愚昧的君主难以劝说呀,所以君子认为说话很难。而且最实惠的话如果逆耳不顺心,那么不是贤君圣人是听不听去的,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我的这些话吧!
【说明】难言,就是很难言说,为什么难以言说呢?就象大人们给孩子们讲述成年人的感情之事一样。大人们尽可以讲,但到最后,会发现孩子们一脸茫然,什么都没有听懂。有智慧的人给无智慧的人讲话也是这样;内行人给外行人讲话也是这样。人们之间的智慧差距使得彼此难懂、难言,即使是尽量沟通,也很难达到一致。现代我们身边多的是例子。韩非子之所以认为对韩王难言,就是因为韩王实在是愚蠢透顶,简直就是一个小孩子,对这样的人,怎么言说呢?说多了,他会多心,就象那些愚昧的君主一样最后要杀人。因为这种人最容不得别人比他们能干。说少了,他们会认为你隐藏什么,疑神疑鬼,最后还是容不得你而杀死你。这种小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代的小人不敢杀人罢了。所以有点学问的人给别人进言,一定要先看看本篇,尽量考虑成熟再说,千万不要“好为人师”,否则,掉了脑袋还不知道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