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1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2,令名自命3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4;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5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6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7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8,不智而为智者正9。臣有其劳,臣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注释】1.纪:《老子•十四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礼记•乐记》:“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吕氏春秋》:“义也者,万事之纪也。”《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这里用为纲领、头绪、要领之意。
2.令:古同“聆”。《诗•小雅•车舝》:“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电,不宁不令。”《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吕氏春秋》:“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这里用为听从之意。
3.命:《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大学•十一章》:“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赵岐注:“命之,犹言受命教矣。”《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荀子•大略》:“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广韵•映韵》:“命,教也。”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4.处:《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孟子•公孙丑下》:“则未有处也。”《荀子•臣道》:“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荀子•议兵》:“处舍收臧,欲周与固。”这里用为治理、办理之意。
5.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荀子•儒效》:“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6.漻:(liáo辽)通“寥”。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悠远长怀,寂漻无声。”《汉书礼乐志》:“函蒙祉福常若期,寂漻上天知厥时。”这里用为空虚之意。
7.勑:(lai赖)同“敕”。《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尚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尔雅•释诂上》:“勑,勤也。”这里用为勤劳之意。
8.师:《易•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易•师•辞》:“师,贞,丈人,吉,无咎。”《易•豫•辞》:“豫,利建侯,行师。”《书•皋陶谟》:“百僚师师。”孔传:“师师,相师法。”《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维师尚父。”《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9.正:通“整”。《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这里用为端正之意。
【译文】所谓的道路,是了解万物的开始,是判定是非的头绪。所以明智的君主掌握开始来了解万物的本源。所以空虚安静自己以待聆听,聆听的名称来自教诲,聆听之事自己就可以定了。空虚自己就可以知道实体的情况,安静自己就可以知道行动的正确与否。有进言的人他自己会有名称,有办事的人他自己会有形状;形状和名称互相参同,君主也就没有事了,万物就会归向它们的实情。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欲望,如果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欲望,那么臣下就会粉饰自己的言行来迎合君主;君主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君主如果表露出自己的意愿,那么臣下将会表现出特异的才能。所以说,抛弃喜好的和抛弃厌恶的,臣下就什么都不知道;抛弃旧有的经验和智巧,臣下就会自我防范。所以有了智慧而不去思虑,使万物知道自己该怎样办;有行为而不以贤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观察臣下的行事依据;有勇气而不以发怒表现出来,就可以使群臣尽量发挥自己的勇武。所以抛弃智慧就会有明智,抛弃贤能就会有功业,抛弃勇敢就会有强大。群臣各司其职,百官行为都有常规;根据才能而使用人才,就称为是调节常规。所以说,寂静乎似乎没有什么位置而处,空虚乎似乎没有什么所得。明智的君主无所作为于上,群臣就会在下提心吊胆了。明智的君主的道路,使有智慧的人尽量把他们的思虑说出来,而君主就根据他们的思虑来决断事情,所以君主在智慧方面不会穷困;贤能的人勤劳于他们的才能,而君主就根据他们的才能任职,所以君主在才能方面不会穷困;有了功劳那么君主也就有了贤人,有了过失那么臣下就担当罪责,所以君主在名声方面不会穷困。所以不贤能可以成为贤能的效法,无智慧可以让智慧者端正。臣下有其劳苦,臣下也会有其成功,这就称之为贤能的君主的铭文。
【说明】所谓主道,就是君主的道路,君主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本段的中心思想就是“无为”。也就是说,君主不要去有什么作为,君主是干什么的呢?肯定不是搞农业、做工匠的,君主是领导人们的、管理人们的。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做这做那,使自己得以温饱、得以小康、得以富裕、得以安乐,君主就是在这个人群中,维护这个人群的和平共处,维护这个人群不受外来侵犯。所以君主无为,人们才能有为,君主有为,人们就无为了。而君主作为领导人,不显露出自己的喜好爱恶,下面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去讨好君主,取得不应当的赏赐。所以君主的责任就是发现各种不同才能的人,让他们去各司其职,让人们各得其所,这也就是和谐社会了。
【原文】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复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1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2;去其志,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3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能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4,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5,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6: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注释】1.函:《礼记•曲礼》:“席间函丈。”《淮南子•诠言》:“夫函牛之鼎沸。”《汉书•扬雄传》:“以函夏之大汉兮。”张衡《南都赋》:“臣蜯函珠。”这里用为包含、容纳之意。
2.原:《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郑玄注:“原,犹本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
3.稽:《周礼•宫正》:“稽其功绪。”《荀子•儒效》:“是大儒之稽也。”《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汉书•司马迁传》:“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4.与:《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荀子•强国》:“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5.忒:《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大雅•抑》:“昊天不忒。”《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易•豫•彖》:“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说文》:“忒,更也。”《广雅•释诂四》:“忒,差也。”这里用为差误、差错之意。
6.壅:《战国策•齐策》:“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汉书•刘向传》:“赵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三国魏阮籍《东平赋》:“其君处壅翳蔽塞,窕邃弗章,倚以陵墓,带以曲房。”这里用为蒙蔽之意。
【译文】君主的道路在于不可让人看见,其作用在于让人不能知道。君主空虚寂静无事,就可以在暗中见到臣下的过错瑕疵;看见了就好象没看见,听说了就好象没听说,知道了就好象不知道。知道了某人说这话的原因后,不要去改变更正他,而要用对照验证的方法考察他。每个官职配备一人,不要使他们通气,那么万物就会暴露无遗。包含自己的行踪,藏匿起自己的念头,下级就不能猜到自己的根源;抛弃智慧,不施展才能,下级就不能猜到自己的意向。保住自己走的方向而考查下级是否相同,谨慎地执掌权柄而牢固地掌握住。摈绝自己的才能和欲望,破除下级的猜度,不要使人来图谋自己。不谨慎门户的关闭,不加固自己的房门,虎视眈眈的人就会存在。不慎重自己的事情,不掩盖自己的情绪,盗贼就会产生。杀掉自己的君主,取代君主的地位,人们没有不跟从的,所以称之为虎。他们呆在君主的身边,做奸臣,打听君主的过错,所以称之为贼。解散他们的党羽,收拾他们的残渣余孽,封闭他们的家门,剥夺他们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虎视眈眈的人了。君主的道路,大得不可以度量,深得不可以探测,汇同验合刑与名,审察检验法规的实施,擅自胡作非为的就诛杀,国家就会没有盗贼了。所以,人民的领导人有五种被蒙蔽的情况:臣下封闭情况不让领导知道叫做蒙蔽,臣下控制国家财富叫做蒙蔽,臣下擅自发号施令叫做蒙蔽,臣下得行仁义叫做蒙蔽,臣下培植人才叫做蒙蔽。臣下蒙蔽他的领导,那么他的领导就失去地位;臣下控制国家财富,那么他的领导就会失去恩德;臣下擅自发号施令,那么他的领导就会失去控制;臣下得行仁义,那么他的领导就会失去明白;臣下得行培养人才,那么他的领导就会失去党羽。这些都是领导人应该独自作为的,不是作为臣下可以掌握的。
【说明】韩非在这里论述了为人君者的道路,我们注意到,韩非与荀子一样,对领导人有好几种称呼,所谓“主”者,并不完全指君主,所谓“人主”者也不是完全指君主,他们都是领导人的人。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况依然如此,很多领导人毫无顾忌地显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很多部下也就会根据领导的喜怒哀乐而行为,使自己得到领导的栽培和提拔。这种状况的发生,就使得在职位上的人不学无术,从而破坏了整个管理大局。那么,按照韩非子所说的这样做行不行呢?能行!所以,这是比现代管理学还要有用的学问。
【原文】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1。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善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2;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惰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注释】1.咎:《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有咎。”毛传:“咎,过也。”《老子•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尔雅•释诂上》:“咎,病也。”《说文•人部》:“咎,灾也。”《广韵•有韵》:“咎,愆也。”还里泛指灾祸、凶难、过失、错误之意。
2.泽:《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孟子•公孙丑下》:“然且至,则是干泽也。”《荀子•非十二子》:“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史记•西门豹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这里用为恩泽、恩惠之意。
【译文】君主的道路,是把安静和退让当成宝。不亲自操劳事务就会知道笨拙与巧妙,不亲自计划和谋虑就会知道是福还是祸。因此不说话才会有好的回应,不约束才会有好的增加。说话有了回应,那么就把它当成契约;事情已增加功效,那么就把它当成信符。契约与信符相合,就是赏罚产生的依据。所以群臣陈述自己的意见,领导人就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安排他们的工作,然后根据他们的职事来责求他们的功绩。功绩能与职事相当,职事能与意见相当,就赏赐;功绩不能与职事相当,职事不能与意见相当,就诛杀。明智的君主之道,是臣下不可以陈述了意见而做不到。所以明智的君主进行赏赐,温暖充沛得就象及时雨,百姓都得利于他的恩惠;他进行惩罚,使人就象害怕雷霆万钧,就是再神圣的人也不能解除。所以明智的君主没有偷偷摸摸随便的赏赐,没有赦免的惩罚。赏赐偷偷摸摸而随便,那么功臣就会懒得去干事业;赦免惩罚,那么奸臣就容易为非作歹。所以确实有了功劳,那么虽然是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给予赏赐;确实有了过错,那么虽然是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给予惩罚。疏远和卑贱的必赏,亲近和喜爱的必惩,那么疏远和卑贱的人做事就不会怠慢,而亲近和喜爱的人做事也就不会骄傲放纵了。
【说明】本节是韩非子论述当领导人的技巧,这种技巧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不懂,他们事必躬亲,不信任、不放手让下属去干工作,下属们没有办法,只好不干。这种领导人其实是很笨的,很累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领导人如果亲自去干每一件事,那么他就会迷陷其中,从而不能掌管大局。如果他冷眼观察部下干事,那么他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赏与罚,历来是管理学中的法宝,在现代称为激励与约束。然而现代管理家们,总掌握不好赏罚的度,总会有偷偷摸摸而随便的赏赐,总会有可以赦免的惩罚,这其实是使自己失去威信,使下属有机可乘,使人们产生过多的侥幸心理。